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谈谈启东的“沙地文学”

海门 海门人 3257浏览

啥叫“沙地文学”?我把它看作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沙地人民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文学。

      我这样理解“沙地文学”,是不是有点画地为牢?例如,启东籍作家写外地题材的作品算不算“沙地文学”?我认为不好算。外地籍作家写启东题材的作品算不算 “沙地文学”?我认为应当算。又例如,祖籍四川的作家李新勇,调来启东多年,他既写四川家乡题材的小说,也写启东题材的小说,我觉得前者不好算“沙地文 学”,后者才可算“沙地文学”。

      我对启东的“沙地文学”作这样的界定,是以“山药蛋派”文学为参照的。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山药蛋派作品选》一书的序言中说,五十年代后期, 文艺界把以赵树理为代表的长期生活在山西并以山西农村为创作题材的一些作家们看做一个文学流派,谐谑地称之为“山药蛋派”。这个流派的作家有马烽、西戎、 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等。以赵树理为代表的这个流派的共同点是都是山西人,都写山西农村题材,作品的语言都用的是山西的群众语言:

      由此我联想到,沙地启东提出搞“沙地文学”(其实海门、崇明,通州、如东、张家港部分地区都是沙地人,他们提不提搞“沙地文字”,我们且不去谈它),是要 培养和发动启东作家多写反映启东沙地人民生活的作品。当然,启东地方小,不能与赫赫有名的“山药蛋派”相提并论,启东搞“沙地文学”不过是为培植一种带有 一点地域特色的文学现象罢了,根本不好谈搞出一个什么流派来。因为,构成一个文学流派,必须拥有文学大师级的作家作为领军人物,同时要有一批知名作家追随 其后。而且,流派也不是自封的,它要得到社会和文艺界的公认。赵树理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这部经典小说时,他不会想到将来会形成一个以他为代表的 “山药蛋派”。因此,我在猜想启东市文联、作协提出搞“沙地文学”,把他们创办的文学刊物取名《沙地》,其出发点就是要繁荣启东市的文学创作,倡导启东作 家(也欢迎客籍作家和在外地工作的启东籍作家)多创作反映启东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人才来。他们敢于创新,提出这样一 个有号召力的旨在繁荣家乡文学事业的战略性目标,我们应当拍手称赞。

      基于以上认识,我想对启东的“沙地文学”现象作一点历史的回顾。

      启东这片沙地成陆较晚,1928年才设启东县。

      启东的民间文学向来很普及。民间“乌女婿”故事能搜集几百个,山歌几乎家家会唱,打号子、哭“九千七”、唱牌名等等,都可视作民间口头文学现象,这里我们不去谈它。

      启东设县后,第一个搞“沙地文学”并搞出显著成绩的是启东籍作家 以笔名任何发表作品的施子阳先生。施子阳,1909年出生于启东农村。他因思想左倾,1931年被国民党县政府逮捕后关押在苏州监狱。在狱中与陈白尘等人 相识后,他写起小说来。经人介绍,他把小说稿寄给茅盾,得到茅盾赏识,但因故未能出版。1937年11月,他越狱回启东当小学教员,后参加启东抗日义勇 军,编《袭击》周刊。1938年至1940年,他继续写小说,编成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伟大的教养》,在巴人帮助下出版。1941年6月,施子阳参加了革 命,在苏中四分区文协编《江海文化》,后任督学和编审。1945年在《江海日报》编副刊,同年加入共产党。1946年,他出版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一支队 伍的溃灭》。1947年他在茅盾指导下,出版了第三部短篇小说集《文武双全》。1948年底他任华中大学工学团教育长。全国解放后,他任江苏省文联副秘书 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1957年1月,他和章品镇一起创办了《雨花》文学月刊,他任主编。反右斗争中,他被错划右派,1960年被下放到县属剧 团,因咯血重回省文联资料室工作,1962年10月因病逝世,年仅53岁。著名评论家陈辽评价施子阳《伟大的教养》短篇集时指出,作品以30年代的抗日高 潮和启东、海门地区的农民暴动为背景,写出了启海地区农民的斗争,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和欺骗,地主家庭的内部矛盾和没落,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炼老辣,启海 地区的民情风俗、地方特色扑面而来。在新中国成立前,能够出版三部短篇小说集的中国现代作家并不多。陈辽惋惜地说:“假使他活到今天,在新时期,在改革开 放的大好环境下,他的生花妙笔该会写出多少出色的作品啊!”

如果“沙地文学”这个提法可以成立的话,那么施子阳先生理所当然地是启东“沙地文学”的奠基人。

      老一辈启东籍作家除了施子阳,不能不提到的还有四位。一位是章品镇先生。他于1921年出生于吕四,中共党员,1940年参加革命,曾任《廖 角丛刊》编辑、《文综》杂志编辑、《苏南文艺》主编、《江苏文艺》主编、《雨花》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钟山》主编。他是著名编辑家,又是诗 人、散文家。另一位是施燕平先生。1929年出生于启东,中共党员,1944年参加革命,曾任《萌芽》编辑部主任、《上海文学》编辑部主任、《人民文学》 副主编、《上海大学学报》编审、东方文化学院教授。著有长篇小说《从前,当我年轻时……》、长篇纪实文学《抗币风云录》、中篇小说集《北撤途上》等。第三 位是女作家袁秀君。1931年出生于启东农村,1947年参加革命,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合肥市文联主席、《希望》月刊主编。著有短篇小说《一张邮票》 《王大妈的故事》和长篇小说《海盗与小姐》等。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来自她少年时代对启东家乡往事的记忆。第四位是杂文家、报告文学作家祖丁远。1933年 出生,曾任《新华日报》记者、南通市政协文史编辑室主任。他擅长杂文创作和人物特写。

      除提到上述四位,启东还有小说家王周生,报告文学作家李邦昌、范仲平,省文联下放回启东的顾坚克,以及创作《建筑大师陶桂林》的客籍作家曹仕恭等。这里, 我还要提一下年逾古稀的启东女作家何佩英。她除了写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外,前年出版了纪实散文集《碎影年华》。这些散文描写丧偶女性的心灵世界极为感人, 可称心理描写的妙文。以上提及的这些老同志,都为启东的“沙地文学”作出过贡献。

      比上述的老同志年轻一些的启东文学队伍中还有:戏剧文学作家顾惠良、晓石,小说家朱剑钟、陆胜平、沈惠忠、施伯冲、石柱(龚允石)、朱国飞、陈敬唐,杂文家袁志冲,幽默小说家陈明山,民间文学作家陆志秋,农民作家周福田,乡土诗人云珊(龚允珊)等等。

     尤其可喜的,近十余年来,启东又涌现了一批有实力的中青年作家,成为今日启东文坛的中坚力量。小说家陆汉洲,推出了长篇小说《沙暴》,散文集《西部之梦》 《建筑人》,长篇报告文学《聚焦中国民工》,长诗《汶川长歌》等。他写农民工生活的作品,可以说独树一帜,社会反响强烈。他除了自己写作,还迎难而上,主 持创办了《沙地》杂志,为繁荣和发展沙地文学搭建了一个平台。青年作家李新勇,出版了《穿草鞋的风》《余棉有韵》等多本散文集。他的短篇小说脍炙人口。他 在2009年第一期《沙地》上刊登的中篇小说《遥远的情歌》,堪称佳作。他担任《沙地》杂志执行主编,为培育沙地文学新人,作出了贡献。除了陆汉洲、李新 勇,启东文坛还有一大批有才干的文学新人,恕我不一一提及了。仅2008年,《沙地》杂志刊发启东作者的各类文学作品就达165篇之多,其中不少作品被 《读者》《散文》《青年文学》《四川文学》《散文百家》《解放日报》《文汇报》《三角洲》《南通日报》《江海晚报》等报刊转发。

      以上我列举了几代启东“沙地文学”的作家、作者,是想说明启东“沙地文学”现象积淀深厚,为今后进一步繁荣启东的“沙地文学”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在当今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相信启东的“沙地文学”必将继承传统,发扬成绩,总结经验,不断创新,在老中青三代作家团结拼搏下,一定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反映启东人民生活的优秀作品来。

                                                                                                   

作者:枫亚

2009年4月22日于南通

(原载2009年《沙地·沙地文学创作研讨会特刊》)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谈谈启东的“沙地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