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也有给小倌取名时叫其“小狗”“小郎”的习俗。
食补祈寿
沙地民间有“药补不如食补”的俗谚。一般小毛小病都不愿延医向药,更不用说服用延年益寿的补药了。他们的食补,主要是田里出产的家常菜蔬和闼子上的江海小鲜。麦粞,或是玉米粞粥饭,捧起来吃两碗,就是最好的补品。
穷奔沙滩的沙地人食补的东西少得可怜,食补物什毛估估不到十种:自酿酒板自吃、米酒自饮、陈酒备饮,自种瓜果芦稷和花生即叫长生果,麻虾酱、甜面酱、囫囵干盐齑、水踏盐齑,白酒过夏成酸醋和几种糕点,但还传承了古越民的烹调技术如蒸、煮、煎、烤、醉、羹、酿和素食等,乡间也有炖老母鸡、笃老鸭、煨山羊肉汤。民间有吃小倌胎衣大补之俗,又有吃乌龟肉壮阳但其尿引阳痿的传说。沙地人对食疗药物食物的栽培,动物的饲养、选料、烹饪、制作、储藏等内容都有待考查。沙民对于药膳用肉食品猪、羊、牛、鸡、鸭、鹅的饲养方法及鸭膳法、鸡羹法、叽羊法、蒸食法”、“鸭煎法等多样的烹饪方法,都是后世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沙地农家都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所以沙地人一般早起早睡,不论晴雨,天天如此,节律正常。民间有“早睡早起身更好”的说法。
知足常乐
旧时,沙地人的生活艰苦只能用“惨来啰”“寻吃苦”自嘲。在没茶吃喝开水叫吃汤,豆腐当肉、萝卜当参吃的惨日子里,地主富农也难得吃上白米饭,穷人家连捞鱼摸蟹吃也被称为败家星,因为要多费麦粞二三斤。但长江口沙民百姓一般都清心寡欲,不刻意追求发财和名利,不贪色,不嗜赌,他们信奉“知足常乐”的格言,碗里有吃的,镬里有盛的,身上不挨冻,衣食无愁是梦寐以求之事。住房挡风雨,膝下有儿孙,便是最大的幸福。
另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虽出自《庄子》,但因意思浅显,道理深刻,平民百姓都懂,他们的说法是“活水勿臭,门轴勿烂”。他们不以“白相”为快乐,而要坚持肢体活动的办法活动筋骨。他们也不是去参加什么运动,而是劳作,七八十岁的老人还下地种田,九十多岁的老人生活尚能自理,还要做一些轻头生活。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沙地人小名习俗、食补祈寿、知足常乐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