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春节过年习俗

海门 海门人 4714浏览

春节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春节不仅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各地的过年习俗既有相同也有差异。

在我的家乡海门有沙地人和通东人,他们的过年习俗就有所不同:

沙地人的春节一般从祭灶揭开序幕的,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廿四夜,俗称“小年夜”。民间传说腊月廿三灶王爷升天,他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原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廿三过小年夜,一般民众在廿四,水上人家则为廿五。至于沙地人提前一天在廿三过廿四夜,据说是因为官府认为低贱的人过廿四,沙地人当然不认为自己是低贱之人,所以过廿三。沙地人过廿四夜要吃赤豆米饭、青菜烧豆腐的“百叶卷”。

廿四过后,家家户户就要准备过年了。首先是扫尘,俗称“掸檐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扫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的清扫,做到窗明几净。扫尘前,主妇头戴草帽或头巾,用扫帚将墙壁、屋顶檩档上通通打扫干净,最后擦洗桌椅台凳。扫尘过后,就是准备年货了,圆笼糕和馒头过春节是一定要蒸的,表示高升发财、蒸蒸日上的意思,寓意这一年中能有个好彩头。

大年初一有“开门爆竹”说。早晨起来,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吃过早饭,大家都穿着新衣服,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共祝新年大吉大利。年初一的午饭一般要吃馄饨,馄饨也叫“兜财”,有吉祥祈福之寓。年初一不能打扫地面,怕家财被扫地出门,也不能开后门,怕财气从后门溜走。严禁说脏话、粗话,特别是那些不吉祥的词语,如“死”、“晦”、“病”、“灾”之类,连其谐音都要避免使用。

通东人的春节则从冬至开始,称之为“过大冬”,俗称“过年”。这天早晨要吃汤圆,午前要烧经祭祖。人们认为过大冬仅次于过年,所以非常隆重。

过了大冬,就开始淘小麦、舂稻米,准备磨年粮、蒸糕、做米酒。人们喜欢蒸红印糕,热腾腾的白米红印糕,象征着喜庆吉祥,年年高。

到了腊月三十,中午首先拿出亡故先人的遗容摆在香几柜或者高柜上,遗像前放上烛台、馒头、糕、团,苹果橘子等果品,米饭碗,还有鱼、肉等菜碗,烧经祭祖,合家聚餐。吃过午饭后就开始涨门对,贴锦笺。贴锦笺是指大门上除了贴上门神外,还要贴一种祈求太平的装饰叫镂空锦笺,贴在大门的门楣上。在红、黄、绿的彩色纸上印有浓厚装饰性的图案花纹,然后用专用刀具镂空雕刻,中间须有四个镂空的字如“开门大吉”、“吉祥如意”等,预示来年好运。

涨门对也就是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要贴上新的春联,以示除旧迎新,期翼度过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来和和美美的新春佳节。贴春联也有讲究,横批从右向左,春联要竖贴,上联贴上首,下联贴下首。面对大门时,右手方向就是上首,左手方向就是下首。在贴春联前,要先拜山神,传说山神能帮助人们呼风唤雨,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反映了人们的美好祝愿。拜完山神,要清扫尘土,由家里的长辈把一个空酒瓶在门前摔碎,意思是“岁岁平安”,接下来贴春联了,贴完院门再贴房门,这叫从外到里红红火火。贴春联时最好五分钟结束,表示“五福临门”。

晚饭前,照例又是祭祖,燃放炮仗,全家人团聚晚餐。晚餐不吃米饭,主要是各类菜肴,每人一堆长生果、糖,只喝饮料。饮料或者是红糖茶或者是老酒。菜肴主要有:鱼两碗,吃一碗留一碗,表示“余”下。肉、蛋、虾之类外,还有大蒜,以为精打细算;粉条,喻义细水长流;青菜,青春永在;笋,通东话中与“醒”同音,也是必备的,一般与猪肉同煮,各家各有特色。

除夕夜,还要喝利市酒。都是大米酿成的黄酒,不冷不火的温度,喝了暖和身子,有助谈兴。边喝边说说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渡过通宵,称为“守岁”。在余东周边的乡镇,子夜刚过,人们纷纷涌向余东的佛寺,赶烧头注香。俗谓烧得越早,发财越早。因此余东的法光寺在大年初一年年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到了初一凌晨,先喝头道茶。一般是红糖炒米,或者红枣茶。天亮之前喝。喝得越早,象征一年中家庭发得早,“起身”早。早茶后,吃早餐,早餐是糯米圆子。初一中午,吃的是赤豆米饭,一般煮一大锅,连着吃好几天。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春节过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