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启东地方文化与”沙地文化”的发展

海门 海门人 2389浏览

      启东版画作品章法上讲究开合虚实的处理,并注重留白和视觉中心的安排;刀法上喜用圆口和方口刀,流利酣畅、粗细并蓄、圆润劲健;拓印上采用娴熟的多层次精致的技巧,既讲究墨色的渗化韵味,又注意干湿、浓淡、虚实的变化,达到水墨淋漓中见刀木情趣,刀痕印迹中润含春雨的效果;画面刚柔相济、干湿相生、酣畅华滋、典雅明快、秀逸纤丽、气韵生动。启东版画院被誉为中国版画第一院,该院现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0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5人,有13人获“鲁迅版画奖”。

17年来,共创作版画作品近千件,其中,14件入选第7、8、9届全国美展,41件入选第10至16届全国版画展,400多件入选省美展、版 展,50件次出国展出,47件被各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40多件在省级以上画展获奖。该院先后在南京、北京、台湾等地多次举办了画展,接待了60多位中 外专家学者的考察访问、交流、讲学。

     沙地文化这是一个很专业又很具区域特色的群体文化现象。它特指句容、崇明、启东、海门一带的沙地,他们有着相类似的传统习俗。我常常关注这个不解之谜。   

    由新涨沙洲成陆,故称沙地。海门乡下人自称“北沙”人,指崇明岛为“大沙”,启东一角叫“外沙”,海门启东相邻的东部地区混称“下沙”。

    文学家、诗人卞之琳说,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人避战乱从江南各地(包括句容)前来海门定居。“海门倒是语言与启东完全一样与崇明也差不多毫无区别,同属吴方言系统,而风俗习惯也同江南相近。”如海门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的沙地民风民俗趣味故事,其中“憨婿” (俗称乌女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我的母亲不是文化人,但她的生命故事同样动人。我至今能讲一口地道的启东、海门话,写一些文章,与母亲最初的口头文学启蒙影响最大。童年的海门歌谣至今今还记忆犹新。如《萤火虫夜夜红》:“萤火虫夜夜红,屁股头挂盏红灯笼,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张布挂盏红灯笼。” 《牵磨叽咖喂》:“牵磨叽咖喂,做粑粑给外婆吃,外婆噢吃省拨郎郎吃,郎郎吃仔看黄牛,黄牛落勒井潭里,锄头铁答扒勿起,两个芦头真豁起,一豁豁到饭碗里。”  

    海门山歌是沙地文化的一种。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将吴歌传入,不仅成为广泛淬于群众之口的海门山歌。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型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或劳 动之余,随口编成,歌词四、六、八不等。如《东南风爽急悠悠》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多十几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如《摇船郎》等。

      童年时期在乡下,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闹元宵,田野里有人点着用芦苇打成的火把,边跑边喊:“田财,田财,大家发财!” 这就是“照田财”。这就是源远流长的沙地文化流淌到今天的一滴。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启东地方文化与”沙地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