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2021年继续宣传我们的海门话

海门 海门人 3462浏览

元旦放假,在家上网看到一个百度文库里收集的海门话材料,我觉得写的不错,收集给大家看看!

 

“今朝嗯得哈吃,

就请嗯吃点哈,

大家有哈吃哈!”

问题一:今天大家到底吃到了啥?

问题二:句中两个“嗯”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海门话,也是被拿出来说得比较多的一个经典海门话段子,翻译成普通话是:“今天没哈吃的,就请你吃点蟹,大家有哈吃哈吧。”崇明话中,“蟹”和“哈”同音,皆发音为“哈”;而句中的两个“嗯”,前者是“没有”的意思,后者是“你”的意思。

有人觉得海门话很土、很俗。其实,海门话的特质不是“土”,而是“古”。海门方言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妙程度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至今保留着不少古汉语特征

海门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与启东、崇明方言和南岸江苏张家港市常阴沙话接近。 海门是保存最完好的古汉语方言之一。就拿上面说的“哈”字来说,这在海门话里是个疑问词,表示“什么”之意。由于和“蟹”的发音一样,初听有些怪,海门人说的“哈”,是古文里最常见的疑问代词“何”——“ha”是“he”的变音。“何人”,海门话是“ha人”;“何物”,海门话是“ha物事”;“何处”,海门话是“ha所在”。再如,古汉语中有用“之”、“是”等字将宾语前置的倒装句用法,如“唯利是图”,海门话中也有类似结构,常用的是用“见”字将宾语前置,比如“我见你恨来咯”意为“我恨你”。

 

至于把“小孩”称为“小官”,把“新郎”称为“新小官”,把“妻子”称为“娘子”,把“自己”称为“吾”,把“他”或“她”称为“伊”,把“脸盆”称为“面锣”,把“穿衣服”称为“着衣裳”,把“小女孩”称为“小娘”,更是有一股古朴之感扑面而来。

海门方言为什么能够长久地保留着古汉语的基本特征?据学者研究,海门人多来自崇明岛,而崇明岛的地理位置特殊。当吴语的源头地带不断被南、北方的语言改造、同化时,崇明岛上的吴人吴语因为崇明岛四面环水,被完美地保存下来了。古时交通不便,岛外人员不可能大量涌入,异地方言很难渗透进本地方言,所以没有受到北方方言特别是江淮方言的影响。崇明岛历代没有社会、经济的剧烈动荡,很少受到战乱和灾荒的威胁,这也有利于方音俚语的世代传承。

声调、指示词多,可谓“方音活化石”

海门话可以说是“方音活化石”。与普通话相比,海门话较多保留着中古音(指唐、宋时期的语音)。海门中有声母35个,韵母55个,数量比普通话多近一倍。崇明方言的声调至今依然保存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8个声调,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相较于上海话,海门保留了较多的古浊塞擦音。比如在上海话中,“陈”=“神”,“除”=“时”,“住”=“自”,海门话则不是这样。

 

海门话在声调方面保留着大量的入声字。海门话保留了古代汉语入声的独立性,有一套完整的入声韵母,都是以喉塞音收尾,读音较短促。普通话如今已无入声字,原先的入声字,普通话大多读去声,如“木、落、逆、玉、日、立”。但有些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声调多数变成了阳平,如“白、读、隔、国、杰、宅、族”。这对当代人尤其是北方人学传统韵律带来了很大困难,但对说海门话的人来讲,分辨入声字驾轻就熟。

此外,海门话中,指示词系统非常繁复,有“讲,港,埃,吉,葛,ki”等7个单音指示词、7个复合指示词、19个表处所的指示词、10个表时间的指示词,专表程度和专表方式的指示词各有一个,彼此不同,和表示“这、那”意的基本指示词没有词形上的联系。

表现力丰富,反映崇明人生活情趣

海门话经过叠代流传,反映了海门人的生活、生产情趣,长期保持着稳定、独特的本土风味。海门人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为了使这些经验代代相传,就逐渐形成了许多朗朗上口的、便于在民间流传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它们是海门人对自然或者社会现象的认识的结晶,或是长期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和道德规范。

 

以饮食文化为例,比如,“捞鱼摸蟹败家精,大米粞饭吃脱三四斤”,说的是住在江边河边的人家,平时要改善一下伙食,就拿着渔网下海捕鱼,捕获的鱼儿烧好后鲜嫩无比,一家人大开胃口,“败家精”是调侃的话。再如,“六月六,买点肉督督;七月七,煎点烤吃吃”,说的是农历六月初六,天气炎热,农民休息在家,改善伙食,买点肉来炖;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旧时海门新嫁娘,到了这天,要用面粉做成烤(油煎小面条),拿到娘家分食,以示小夫妻经得起时间考验,生活和谐,白头到老。

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说一口流利海门话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

 

崇明文化馆在2014年9月出版了《崇明谚语•俗语•歇后语》一书,比较系统地搜集了崇明的谚语、俗语、歇后语。

ao ki wo yi dei 崇明话,文字不能表达, 有老崇明人知道什么意思吗?

“什么东西”或”什么”,不叫”哈物事”,应该念”哈么事(事字发音不卷舌)”或”哈么”,所以据说老早当兵,部队里称他们为”蛤蟆兵”,因为一遇疑问开口就是”哈么”的缘故,好像80年代以前,当地语文课用本地话朗读,没推广普通话。

崇明、啓東、海門,值得考古的古文明之地⋯⋯

海门先人大多来自崇明,而很多来崇明前是从江苏句容来,是吴越土著

把都是说成“咸是”,这个“咸”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都是或者全是的意思。

男孩叫猴子 是什么古语

 

大米粞饭吃脱三四斤,不是大米,音同杜,杜米指玉米。玉米打成粉煮的粥。

文中有一地用现代文字原义不明,叫大米粞饭吃脱三四斤,这个大米两个字用在这里不妥,原义指的玉米饭。

 

因为崇明是岛,所以语言变化较慢,这是保留古汉语发音的重要原因。最明显的是入声的保留,实际上就是古文化的遗存,这是普通话难以企及的地方。

鱼,海门话能说,拼音难表达

牙泰是啥意思

原上海的沪语是古音,与梵语同时代的

各区的本地土话一定要抓紧保存抢救一下。会说的人越来越少。不过有句刚句,实在太难学了。

崇,启,海,三地语言基本相同,它的语言应该是常熟语言的改良。崇启海三地的祖先大多是从常熟移民过来的。

合泼拉一高,朝天吧拉一高

g岗的是哈么子

有哈吃哈,嗯得哈吃只盐鸡。

第二人称,不是嗯,是enne,第一人称才是嗯。还有很多不对的。现在基本不用了

“小哈壳子” 什么意思?

崇明话就是句容话,又不是特殊方言,句容就是宋朝以前的南京话,现在的南京话都是北蛮夷迁徙过来后演变而来的

崇明岛上也有不同的,上沙老婆叫娘子,下沙叫女客,上沙小姑娘好看叫标致来,下沙小姑好看样式来。陈家镇一带发寒热是口头语,上沙则没这个说法。

在崇明感觉崇明话和宁波话的用词和发音有的也有点相似。

女孩叫窝头

崇明还有一种方言崇明人都听不懂,在大新地区,我一个朋友在那里的,他说这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和本地话搭不上一个词,和普通话更搭不上,应该把这种语言保留下来。

把崇明“活化石”方言保护好!不要像上海闲话一样被普通话压制得快消亡了!

 

其实方言只有土,没有俗。土是乡土,本地的意思,说俗就有点强加,自定高人一等的意思了。

咸菜读咸鸡。黑桃念掌柄。

五月五,买点米过端午,六月六,买点肉笃笃,七月七,买点烤吃吃,八月八,买点药喝喝

考古学、语言学是门专业,权威学者、专家也大多作古,自说自话是不行的,崇明岛的方言非常独特,只有长兴岛、横沙岛及启东和南通部分地方与之相近,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交通不便,闭塞,得以保持语言的纯净,即便离上海一江之隔,方言都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崇明岛一直得不到发展,方言亘古不变就是明证 。语言是有生力的,现在上海市区居民惯常使用的语言就是在沪申本地方言的基础上汇集杂鞣了江浙一带苏锡常杭嘉湖甬的语言,仔细分辨就会找出源头,一直有变化,而崇明方言始终独一无二,非常纯,应该是有很长很长的历史了,至于是唐朝还是宋朝,还是明朝,谁也讲不清楚吧?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2021年继续宣传我们的海门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