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也说海门茅家镇(转)

海门 海门人 1164浏览

也说海门茅家镇

作者:黄志良

《南通日报》2018年9月17日A7刊载了张垣先生的《海门茅家镇》一文。现据我考证的情况补充如下。

元顺帝中(1341—1367),长江河口区入海主流逐渐偏北,使南通城郊的狼、剑、军等五山离陆地而居长江之中,入海主流开始从南支转向北支。同时受海潮侵袭江岸,狼山以东沿江土地逐步坍入江中。江岸线从原来大安镇一线坍至礼安乡南一线。

据明万历十年(1582)的地图:长江口的岸线自狼山向东南到通州区张芝山镇北侧,然后转向东北到袁灶镇,沿老通吕公路南侧到海门市余东镇五里墩,转向东南到悦来镇永康村,然后转向东北到启东市吕四港镇的海晏村。

从明末清初起,北支水域中涨出大量沙洲,18世纪初长江口主流又经南支入海后,海门旧域沙洲淤涨更加迅速。崇明人乘船沿日盛沙与复兴沙之间的天然港漕竖积洪(现为四级河)到达茅家镇所在的裙带沙。在竖积洪与现青西河交界处东南侧有大桥镇,当时有一艘装满崇明来的垦荒者的船只北上,翻沉于此,幸存者在此定居,以船形状建成街道,后因在竖河上建了一座桥,而定名大桥镇(张先生说的日新河系20世纪20年代新开挖的河道,现为三级河)。

江中涨出的沙地,皆多无主,谁先垦就归谁。在设海门直隶厅之前。当时围垦者大多系涉江而来的崇明人。崇明人垦沙后向崇邑报科,这就影响到通州的“财政收入”,且沙地辖属不明,地方官又各子其民,势必引起争讼。上司也难以决断,有的说要断归崇明,有的说要断归通州,还有的主张两邑分垦。清政府只好采取息事宁人之法,乾隆三十三年(1768)江苏巡抚明德部议,拨通州川港西沙等19个,崇明的大洪沙等11个,新涨出的天南沙等10个,建置海门直隶厅,厅治寄寓通州境内,归省直辖。

乾隆三十九年(1774),海门同知徐文灿(辽宁省铁岭人,生卒年月不祥),亲自勘察,在裙带沙高处茅家镇(今海门街道)建厅署、筑文庙(在现海门市烈士陵园内)。陈朝玉妻刘氏捐资,徐公在厅治之后,筑狮子山,为积土而成,周以红拦屈曲,铺石为径,直达山巅。其平广处,建大士阁,丹碧辉煌,金容壮丽,以供邦人游眺。后奉部文删狮字在改名师山。海门师山与崇明金鳌山隔江相望,又与通州狼山呈鼎足之势,以壮东南滨海之风光,以庇田园梓桑之安康。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也说海门茅家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