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遇见南通-美文(转)

海门 海门人 1721浏览

遇见南通

文/王春鸣

这座城市有各种腔调:梅庵古琴、吕四渔号、海门山歌……但是听过一次就钻入肺腑的是童子戏,流徙到南通的初民来自四面八方,这童子戏或许就是楚越人刻骨的乡愁,于是上古的祭祀和驱鬼仪式,终于演变成此地的民间戏剧。说不上美妙动人,但是神秘、悲凉,令人久久不安。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它的经幡,那么属于南通的,必是那晾在那高高竹竿上的蓝印花布。现在,它退化成一个城市的回忆底色,在风中飘零着绝世的惊艳。

南通亦有浮华景观,与其它城市无二,月浅灯深,繁华孤独。但是它的独特,在精神上不会结束。

而我依旧在濠河边的巷子里,等你来,来这座城,喝茶饮酒,茶是藿香茶,酒是花露烧

 

一 、城市经幡 蓝印花布

和许多城市一样,南通,这个最早被称为静海的城市,它的古典美正一缕飘散,载歌载舞的日常劳作、舞乐灯彩、民风民俗,在满城楼盘、商场和种种现代文 明之间,只留一丝余绪。它的城主毫无疑问是清末代状元张謇,但是实际上在张謇构建 “近代第一城”的历史之前,它已经注定不凡。唐朝的时候,除了几处小小 的流放犯人的沙洲,这座城,还在茫茫水域中经历最初的涨积。时光滴水穿石,聚沙成塔,长江一路呼啸而下裹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一点点在入海口沉淀下来,扶海 洲、胡逗洲、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接二连三地并接,穿插着山体的移位,海湾的消失,南通终于沧海桑田,尘埃落定,它的生长方向,是从长江到大海,自西北向东 南。

 

在江海之上生长起来的土地丰沃肥美,这座“鱼盐之利,木棉之数,甲于它郡”的城市,从元代起就遍植棉花,一百亩一百亩洁白如云彩的花朵仰望蓝天,成 为这座城最朴素的繁华。我们曾在一个秋天穿越开满棉花的田野,去寻访南通的一个城郊小镇二甲,那里有一些蓝印花布的作坊。同行的姑娘下车采了一团搂在手心 里,棉花温暖洁白,真想吃了它,不吃了它无以表达对它的喜爱。好吧!

那趟行程起于南通护城河濠河边上的蓝印花布艺术馆,馆里陈列着从南通各地收集来的布料和纹样,还有面目慈祥的老奶奶每天织布纺纱给游客们看。告诉游 人们蓝印花布的历史、纹样和流传,也告诉世界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就要消失了。蓝印花布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冠以它“世界”的头衔,它还是变成了“遗 产”,只是哪一个城市,没有这样的遗憾呢?

 

曾经,妈妈用一条蓝白两色百子图的被子等来了我和弟弟,然后我们又在蓝印花布的襁褓里长大。江海平原上的七十年代也许家家如此,蓝白二色成为生命最 原初的颜色,是蓝天和白棉,也是栀子花和百褶裙。各种蓝印花布的床单、衣服在阳光下逐渐晒干的样子,是多少人回望不已的乡愁啊。

在一家作坊外面,我们看见用作蓝印花布染料的蓼蓝和巨大的卷心菜混生着,鱼纹的蓝印花布和黄豆晾在一起。作坊主人从黑坛子里舀出一勺气味怪异的粘 液,告诉我们这叫糟露酒,就是米酿成了酒以后却不沥清,连坛子放在屋檐下,经历日出月落一两年,然后按一定比例和进煮布的小青缸里着色。蓝印花布是真正的 草木染,来自米酒、棉花、蓼蓝,它们都需要在阳光下长久地生长和酝酿,每一匹布的生成都是大自然和人类手工诗意的化学反应。

作坊主人的手,就像武林高手,蓝气隐隐,他带着老伴和儿子媳妇,整天在作坊里忙碌。我在想,他老了怎么办,谁来替他收那些晾挂在高高竹竿上的蓝花 布,那些飘零的旗帜。他的孙子孙女都出去读大学了,都说不会再回来。这些布也许可以流传下来,而技艺,将要消失。我把很多个秋天的下午耗费在他的作坊里, 买了很多布回家,做窗帘,做桌布,装裱好挂在青砖墙上,请老裁缝盘成细密的蝴蝶扣,缝进古典的衣饰。我用自己,表达蓝印花布的美,行走在这个城市里,我如 此孤独,蓝印花布,如此孤独。

二、深巷气息 童子戏 藿香茶

到南通来,其实不要着急去登狼山,游濠河,它们既然在这里了,就会一直都在的。我带你去寺街,去掌印巷……虽说是江南城市也有的青砖白墙黛瓦,但是 它的气息独特, “一进三堂”、“一进五堂”的格局,同上海的石库门,北京的四合院一样,亦是叩问一个城市本性初心的门槛。毫不知情地踏进去,门堂中青砖 铺地,砖缝中车前草和青苔滋生,大门二门庭院深深,小天井里,金桔、玳玳花、藿香、月季依墙而生。和岁月一样,它们,也越来越斑驳了。

沿濠河拐弯便可以深入:褪色的门楣,卧在墙头晒太阳的老猫,让你一下子觉得自己老了六十岁。于是用一百岁的脚步丈量那些相通的巷子,冯旗杆巷、西南 营巷、蟹壳巷、红英巷、掌印巷,纵横回旋,走成一个不规整的“回”,一个苔意森森的“回”,在“回”字里恍恍惚惚地走,仿佛回不了,又仿佛离不开。再用一 百岁的眼迷离地看飞过窄窄巷口的雀儿,看每一扇旧旧的门上那些对联,都与春天有关啊!“春风花香鸟语,夜月书韵琴声”、“和气致祥,春风得意”。门里的风 景,看不见,但是几枝葡萄藤,或者一架金银花正从门楣上攀援而下,还有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在墙那边风姿卓越地高举起一把把青果子,门联上好的愿景,一一都 在门里头成了真。有些门上,开着一大一小两个四方洞,供家养的猫狗进出。

 

木头方格的窗子很高,里面传来娃娃午睡惊醒的啼哭:“妈妈”,“妈妈”,哭着哭着,他就会长大了吧!还听到喜悦的南通方言,一个说“碰!”另一个 说:“清和!——”这是一种南通老人爱玩的长牌游戏,纸做的,图案扑朔诡异。还有更老的老人,也许牌也不想打了,门也不愿意好好关上,衰老地散落在藤椅 里,八仙桌上放着一个老旧的卡式录音机,在听铃板腔的童子戏呢。不知道是《九郎救父》还是《秦香莲》,这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出调子,如泣如诉,磁带的年代 也长了,像跟着哼的老人的声音,有些杂乱、沙哑。从小我就害怕童子戏的,在我听来它好像是鬼话,尤其是在长者逝世的场合——我真怕这歌舞让死去的人复活。

童子戏的古调叫“卩阿大海”,据说是与渔民号子“嗨——啊”和农民打嘞嘞““阿哈嗨”的腔调、节奏类似,所谓“打嘞嘞”,就是农民劳动时唱出的无歌 词调调,它唱法是四句一转头,屈原的《招魂》不就是这样吗?还有南通的孩子小时候,发烧或者肚子疼,相信科学的爸爸会抓了癞蛤蟆来,用它的肚皮摩挲孩子的 肚皮,等到它的肚皮微红了,换一只再来,奶奶,外婆则将鞋底塞在枕头下面,将缝衣针放在一碗清水里,用类似于童子调的声音,召唤魂魄归来。病着的孩子渐渐 地清凉了,不知道是因为癞蛤蟆还是因为魂被唤回。如今在这深巷里,一定还有些孩子,生病了不用去医院打针挂水,在这神秘的仪式中就痊愈了的吧!

 

有的巷子因为最靠近繁华的南大街,逐渐被开发成丽江古城、周庄、同里那样的商铺街了,“慢生活”“院子里”“后街”……一家家文艺的店堂与巷子里流 转的旧时气息奇妙地糅杂。看吧,民居改成的店铺墙角,依然簇生着清凉植物:藿香,佩兰、车前草和薄荷,它们最好的叶子被一片片掐走,泡进了店主和客人的茶 杯。南通人喝茶,其仪式感不是用茶道就可以解释的,茶叶如何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与之配伍的这些佩兰、藿香、还有金桔、白菊花……它们的来处也寻常,就在这 样的墙角或者天井的瓦盆里。一两片丢下去,茶水立刻生动,就有了季节时令之美。我曾经在寺街某个院子里,喝过泡在玻璃杯盏中的藿香茶,青青叶子被温水怀 抱,茶汤嫩黄如丝绢,清香俨然,见素抱朴。当然这茶也可以在渴极了的时候一饮而尽,被一饮而尽的藿香茶,从前都以豆绿色茶缸放在巷口或者商铺门前,供路人 取饮,谓之“施茶”,这又是粗犷豪爽之味了。

时逢夏日,南通正流行一道点心:藿香饺。以一枚青藿香叶包上红豆沙,再用面粉一拖,在油里炸得金黄,盛进白瓷碟。其浪漫滋味,别处不能有。

 

三、日常浪漫 花露烧 银杏树

有那么几个外乡的朋友,总是在酒桌上装出豪迈的样子,非要我提到花露烧,才打躬作揖,一百天或者三百天前的那场醉,依旧让他们心有余悸。

南通人善饮,从饭店到寻常人家,都会藏着一两缸自酿的花露烧,原汁原味最好,泡枸杞红枣反倒寻常。我的奶奶在临死前回光返照,最后一个回忆场景是大雪天,和爷爷在河东老街的银杏树下对饮,远远地开着梅花,他们喝的酒,也许就是花露烧。南通人善酿酒是有名的,白蒲黄酒、石港米酒,滋味都浑厚绵长,而最特别的还是花露烧,这酒通常在新春里封缸酿下,中秋节开坛。外人都猜酒里除了水磨糯米和洋河大曲,还有花,是什么花呢,有什么花呢?花在南通的酒里,只是 一种想象。花露烧的绝倒之处,在于用烧酒做酒曲,是美人而有刚烈的脾气,于是它甜,并且甜得狠辣。酒的颜色也好,是阳光下利刃的锋芒。你喝一次,就醉一 次,喝一天,就醉一天。如果自己不敢喝,就和远方的朋友说,来我家吧,我帮你留着陈年的花露烧,邀请于是也顿生美意和妖娆。朋友来了,厨房里也可以,坐在 庭院的月亮底下喝也好,下酒菜无所谓,但见杯盏之中酒色如剑气,于是流年轰响,即将到来的明日诸事,都可以一口闷掉,只剩下眼前开始胡言乱语的朋友,身后 守慢而从容的光阴,后窗微风摇动的银杏。

 

南通城里银杏树很多,喝醉了到处乱走就可以看见一棵又一棵,这些树有民国的,有清末的,也有更早的。梅庵邻里,就生长着两棵高楼也挡不住的清朝的银 杏,据说树洞中早年曾有巨蛇出没,于是树下供了香烛,袅绕之中总有几分不安和妖气。沿那个街区走数十步就到了城中的延寿庵,又见两棵,在诵经声里绿得静 穆。百米之外一个小学校,亦有两棵,孩子们写作文,都要写到银杏树和树上的鹊窝,树下的乌鸫和戴胜鸟。几十年后,他们或许不记得校长和教室的模样,却会记 得每一根枝桠的天真微笑。有人曾经编过一本书《南通古树名木》,在沧海之后的桑田上历尽几百年风雨的,大多是银杏,我在一家很文艺的书店里买到了,送给陶 然,约好等老了以后一起按图索骥,把遍布通城的银杏一一找到,那时,我们老了而依然相爱,满城的树老了而依然青翠。但愿花露烧也依旧气色清冽,虽然没有用 花酿,它美好的名字里,花却不谢不老。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遇见南通-美文(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