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名人-董竹君

海门 海门人 3712浏览

自海门东灶港旅游业开发以来,人们到此除了看山(蛎蚜山)、看海(南黄海)、吃海鲜外,还得看人–《世纪人生》电视连续剧主人公、上海锦江国宾馆经理董竹君(1900-1997)。走进海门民人董竹君纪念馆,便见一座汉白玉雕像,那是按照她57岁时的照片雕塑而成,却依然貌美绰约,风采依旧,两眼炯炯有神地迎接您的到来。

  • 女权运动的先驱

董竹君的祖籍老家位于今海门市东灶港镇闸桥村,父亲董同庆在上海靠拉黄包车谋生,与洗衣干粗活的吴县太平桥镇李氏成婚,生下一男二女。小儿女因病夭折,大女儿阿媛(董竹君乳名)生来聪睿,6岁时被送入私塾。后来父亲积劳成疾病倒,再也无钱供其读书, 12岁的董竹君只得辍学去学唱京戏。
13岁时,董竹君因 生活所迫,不幸沦落青楼卖唱度日。因她天生丽质,嗓音又好,经常唱得嗓子嘶哑。还得不停地楼上楼下应酬,每天累得精疲力尽。她决心尽快跳出火坑,于是,便 留心着周围有谁能拉自己一把。因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二次讨袁革命失败,袁世凯下令通缉逮捕革命党人。当时,部分革命党人借堂子掩护活动,听着他们的谈 论,董竹君深受教育。在好心人孟阿姨的帮助下,董竹君结识了早年留日、跟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的革命党人,时任四川都督的夏之时。夏之时对她很有好感,总和她谈论救国道理,并鼓励她读书。她对夏也产生了敬佩和爱意。形势日趋紧张,袁世凯悬赏3万银元捉拿夏之时。夏之时便决定流亡日本,提出和她结婚一起走。董竹君却 提出到日本要送她去读书,回来组织一个家庭等条件,夏之时满口答应。终于在1914年6月的一天夜里,她用调虎离山计支走看守人,一口气冲出门,奔到弄堂 口,赶忙叫上一辆黄包车,在月色下飞奔到日租界夏之时的住所。他们摆脱了巡捕房的追捕,在日租界里的松田洋行,15岁的董竹君与27岁的夏之时进行了简单的文明婚礼后,随即远渡日本。
在日本期间,因董竹君年轻貌美又能干,夏之时唯恐她受人诱惑,移情别恋,不让其入校,请来家教。董竹君一边读书一边为革命党做事,而夏之时则常疑神疑鬼。1916年,夏之时回国讨袁,临行前竟给妻子手枪一把以示警告,划下她心上一道伤痕。留日不到4年,董竹君读完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全部课程,又毅然回国助夫革命。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旧礼教遭到冲击,新思想深入人心。董竹君接 受了日本明治维新思想,又接触了一些马列主义学说,思想进步。而夏之时从1917年任靖国招讨军司令起,拥兵称霸一方,横行乡里,1919年一下失去军 权,赋闲成都,革命之心荡然无存,意志消沉。在家中他作威作福,打骂妻儿,直至用皮靴踢妻子。一次,他把手枪往桌上一拍:”不听话,老子一枪打死你!”夫 妻分歧日益严重。1926年儿子大明出生、生病,他漠不关心,夫妻裂痕进一步加深。爱情与友情不能建筑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董竹君忍无可忍,萌生了争取女权的信念。1929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董竹君带上子女出走回沪。董夏两地分居,1934年秋在上海一律师事务所签字正式离婚。
董竹君深深体会到,生活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女人总是没有地位的。如果经济不独立,就谈不上什么”女权”。妇女要解放,首先要在经济上独 立。于是,早在1923年,她就拆除自家的马厩和猪圈,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吸收附近贫苦女子做工。1926年,她又租房创办了飞鹰黄包车公司。董竹君创办的这些企业,完全是为妇女和穷苦人着想,完全是为显示妇女和男子一样可以独立创办企业。1937年,董竹君与《大公报》女记者蒋逸宵和许广平等创办《上海妇女》半月刊杂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后来南京的汪精卫政府和重庆的国民党政府千方百计要收买这份杂志,遭董竹君婉言拒绝。处于恶劣环境的双重压力下,董竹君支持着、斗争着,不愧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

  • 上海著名的女企业家

董竹君认为,女人不能依附于男人,女人同样可以创业。只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样可成为社会的栋梁。1929年,婚姻遭挫,董竹君带 上4个未成年的女儿,去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上海自我奋斗。1930年,她卖掉首饰,四处筹资,以 4000多元资金,在上海闸北创办了群益纱管厂,成为当时上海唯一的女老板。为了充实资本,图谋发展,她邀请银行投资。但人们对女子办厂很不信任,终遭白 眼。听说南洋女子办厂环境好,1931年春,经华侨朋友介绍, 董竹君只身去菲律宾招股1万元,使群益一下子成为中型工厂,拥有职工300余人。
在双亲辞世、举目无亲的困境中,1934年底,承友人资助2000元,董竹君再 次创业。在上海华格臬路31号,她租用一底三层。1935年3月5日,川菜特色的”锦江小餐”正式开业。她精打细算,经营有方,顾客盈门,座无虚席,盛况 空前。继而进一步扩大,改名为”锦江川菜馆”。次年元月,”锦江茶室”又相继开张,又第一个公开招聘女服务员,轰动大上海。 1940年冬,因国内局势紧张,董竹君被迫离沪,流亡菲律宾,锦江店托人代理。1945年抗日胜利,董竹君回到上海,两家锦江又逐渐兴旺。当时就业极难,员工待遇很低,且常欠发,甚至还遭打骂体罚。而锦江却不一样,每个员工都要先进行职业道德、技术操作、规章制度培训,老板带头示范操作,细致指导。员工工资比同行高得多,每月17日必发。董竹君从 不失信,有一次,竟把友人手表借来当押才凑足发工资的钱。满10天必有小费,淡季有津贴补助,年底有年赏,按时、按绩、按才能行赏和用人。点心师傅的妻子 产后出血高烧病危,她当护士陪同名医跪于矮床前协助手术,从半夜到天明。大厨眼疾,她请来名医治愈。因而,在锦江,老板与员工很亲热,员工把店当家,很少 有辞退、开除的,生意红红火火。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委决定,要设立一个负责招待中央首长、高级干部及外宾的、安全高级的食宿和活动场所。因锦江的品牌、成功的业务,加上有个思想进步支持革命的老板,便将此重任交给了董竹君。她毅然将16年含辛茹苦经营的价值15万美金(折合黄金3000两)的”锦江”两店,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当年6月9日,董竹君主 持隆重的开幕典礼,将锦江川菜馆与锦江茶室合并为锦江饭店,并首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中国第一位国宾馆女当家。她以竹叶为店徽,显示主人的高风亮节和东 方文化的韵味。她那”君若满意,请告诉朋友;君若不满,请告诉我们”的店训,展示了员工对各方宾朋的赤诚之心和服务风尚。从此,锦江饭店成了中央首长、外 国元首和中外高层旅游观光者的下榻胜地。

  • 连续七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董竹君早在日本求学期间曾为革命党冒险送密信到上海,为”护国讨袁”立过大功。
上世纪30年代,董竹君就结识了**人,接受进步思想。她一面艰苦创业,一面支持革命,创办妇女杂志,宣传和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大屠杀。在一片白色恐怖下,董竹君帮助掩护**秘密工作者,营救被捕进步人士。”九•一八”事变爆发,董竹君在 上海参加群众大游行,并将大女儿送上抗日战场参加新四军。她一面集中精力经营”锦江”,一面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曾在丽都花园内开设”暑期锦江餐厅”,盈利 所得全部慷慨捐献革命。她在锦江专设”特别间”,为革命同志秘密集会以及地下党、进步人士、左翼文化界人活动的主要据点。夏衍、潘汉年、郭沫若、于伶、曹 荻秋、陈同生、李一氓等都是这里的常客。董竹君还支持印刷传单、出书、出刊、购买药品等。因此,1946年夏天,郭沫若为董竹君挥毫而成”沁园春”词一首:
国步艰难,寒暑相摧,风雨所飘。叹九夷入寇,神州鼎沸,八年抗战,白浪天滔。遍野哀鸿,排空鸣鹏,海洋仇深日样高。和平到,望肃清敌伪,除解苛娆。西方 彼美多骄。振千仞,金衣裹细腰。把残铜废铁,前输外寇,飞机大炮,后引中骚。一手遮天,神圣付托,欲把生命力尽雕。堪笑甚,学狙公芋赋,四暮三朝。
上海警备司令部杨虎、国民党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等都曾力劝董竹君加 入国民党,都遭她婉言拒绝,反以女老板身份为中国**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邓颖超登门鼓励和交待革命工作后,她更加积极参加**的地下工作,送一批 青年去苏北解放区参军;虎口救出革命同志,租房掩护革命工作。她创办永兴印刷所、协森印刷局,不顾个人安危,秘密印刷革命传单、《解放》杂志、《告上海市 市民书》等。1946年,上海发电厂发生”索夫团”事件,董竹君利用与国民党上层人物的关系,为我党搞”特别通行证”及”记者证”,多次营救革命同志脱险。
女人还有一份天生的重担子–养育孩子,也正因如此才把母亲称之伟大。董竹君又 比常人更伟大。她含辛茹苦单身精心培育的儿女,个个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女儿国琼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一级教授,二女儿国秀侨居美国从事电影事业,三女儿国 瑛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留美进修,四女儿国璋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图书学院,回国后当翻译任北大教授,小儿子大明南通农学院毕业,曾任南通团市委学生部长,后 调农业部、北京农机学院。
董竹君连任1至7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1953年秋,周恩来在中南海西华厅设宴招待董竹君时说:”多年来,你为党在各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敬你一杯!身为都督夫人,抛弃荣华,单枪匹马参加革命,真难得。””一个人革命不容易,一个女人革命更不容易,一个女人要做成功一件事(指锦江)就更难了。”席间,董竹君抓住时机向总理建言兴办旅游业,”日本、瑞士每年旅游收入占国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日本风景区人力加工的不少,我国天然风景比比皆是,稍加整修便行。这是一项一本万利的事业。”总理表示很赞同,但认为刚解放,时间早了些。几十年后的今天,如火如荼的旅游业,证实了董竹君的远见。
董竹君一生历经晚清、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十年文革、改革开放,其中两次世界大战,百年人生,百年缩影,百年风光,百年传奇,难怪一代文豪郭沫若也多次欲为她代写回忆录,只因她以”无可称道”婉拒而未行。
董竹君在外创业奔波一生,始终心系家乡。她将一大批东灶港的乡下人变成了上海人,培育了上海和平饭店经理东林发、国家级顶级厨师成文彬等人才。1993年,94岁高龄的董竹君在北京念念不忘故里海门,作《思乡》诗一首:
落日汪洋相映昭,
海鸥飞翔白浪滔。
游子几思归故乡,
两鬓霜白幼童笑。
如今,家乡人怀念她,专设了纪念馆。这里,闪耀着一代女杰的世纪光辉,永远激励着后人。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名人-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