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名人事迹(部分)

海门 海门人 3542浏览

王个簃

(1896-1988),名贤,字启之,别号个簃,三星镇人,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苏州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建国后,历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西冷印社副社长,上海交通大学美术顾问等职.王个簃6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先后就学海门师山小学南通中学对美术一科饶有兴趣,成绩超群。当时他的作品已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后又受画家李苦禅的指导,大有进步。民国13年(1924),受业于近代杰出艺术大师吴昌硕,入吴寓进修.朝夕待师左右,深得昌硕器重,成为昌硕晚年亲传衣钵的得意门生。王个簃深得吴派艺术精髓,并使吴派艺术得到新的创造。

王个簃擅以篆籀之笔入画,用笔浑厚刚健,笔势静蕴含蓄,潇洒遒劲,结构严谨,色彩奇丽,气韵流动,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又笃好诗文、金石。从汉印入学,采取平实中求生动,不媚时俗,随意排列.粗头乱眼,不加修饰,富有情趣。晚年更是随意驰骋,以刀代笔,风云列阵,奇正相生,苍厚浑朴,神完气足。他爱好书法,在金文、石鼓文方面奠下根基。用笔熟中有生,粗中有细.拙中有奇,富有浓厚的金石气息。善诗,才思敏慌,一画既成,诗亦随之。诗风突变,善于运 !”口语入诗,颇似乐府民歌,情韵翩翩,饶有新意。不仅在国内,而且在日本、新加坡等国颇育盛名。曾于1979、1980、l984年三渡东溅,赴日本访问,交流艺术,广结坝缘。l985年赴新加坡进行友好访问。王个簃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晚年常在书画作品中写上“海门王个簃”。1984年6 月,在阔别40年的,以他87岁高龄,率儿孙回故里省亲,向县政府赠送他早、中、近期的代表书画作品,江苏省海门中学、海门电影院等数十个单位得其真迹。王个簃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极为关切,1988年l0月,江苏省举办《海峡两岸江苏书画家作品展览讥他抱病写下“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根迹.丧达海峡两岸书法家的共同心愿。著作颇多,先后出版《个簃印谱》、《王个簃画集》、《个簃印存》、《需茶阁诗抄》、《个簃题画诗选》以及《王个簃随想录》等。l983年在他86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l8日,因病在沪逝世。他生前的220幅书画、54件藏品、34件遗物,珍藏于南通市个簃艺术馆。

季方

(1890-l987),字正成,出生于悦来镇一个农民家庭,后迁至黑沙泓(今三阳真新丰村),9岁入蒙馆。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后·因乡里学校少、学费贵,无力继续求学,即“投笔从戎”。17岁去南京步兵三十三标第三营前队当副兵。清宣统三年(1910)入保定学校,时值辛亥革命爆发,参加沪军北伐敢死队。不久,南北议和,重返保定学校就读。民国2年(1913),袁世凯阴谋复辟帝制,东南各省纷纷声讨,季方即离开保定学校赴江西,参加癸丑讨袁的湖口起义。在江西沙河镇一战失败后,返回南通,任江苏省警备队连长。民国5年,响应蔡愕讨袁护国起义,因事泄被捕,判刑十年,直到袁世凯死后才得赦获释。民国6年春回乡,应私立海门中学之聘,任兵式操教员兼教地理课。民国8年春,进入上海中华模范地方自治讲习所学习,接受民主主义思想教育。半年后毕业回乡,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海门地方自治研究会,想从研究入手,逐渐推行地方自治,但地方上的一些豪绅地主、官僚政客也在抢先办理地方自治。张言(张赛之兄)利用规划商通至海门的公路之机,接受贿赂,摊派工程费用,从中渔利。季方在报上发表文章,予以揭露。事发后,县政府密令捉拿季方,好在朋友及时通知,才离开家乡辗转到了上海。民国10年,季方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并在上海执行部工作,民国13年应邓演达之邀,到广东黄埔军校担任特别官佐,次年,民国政府成立,即参加军校东征讨伐叛徒陈炯明。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前,季方积极参与筹组北伐军政治部,任上校组织科长,随军参加北伐,先后担任师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等职。“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季方毅然与蒋介石决裂,化装潜赴武汉,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任军事指挥,参加第二次北伐。“八一”南昌起义后,赴上海,与谭平山等响应宋庆龄、邓演达的《莫斯科宣言》,为继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酝酿成立新党。民国19年,协同邓演达等人在上海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的前身),被选为中央干事会干事,负责总务和军事工作。翌年,邓演达被蒋企石暗杀后,赴北平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民会各省市联合办事处,继承邓演达的遗志,进行反蒋、反帝斗争。民国22年11月,出任由李济深等人组织的反蒋抗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谋。民国23年夏,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经营救保释出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华东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活动。民国27年,日军进犯南通、海门等地,社会秩序非常混乱,土匪帮会活跃,纷纷成立“游击队”。在国破家亡、慌乱纷扰之中,一支由知识青年瞿犊、王进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海启地区以英勇善战、军纪严明而深受群众欢迎。不料,国民党反动当局将瞿、王两人秘密杀害,一时海启各界舆论大哗。季方对此十分愤怒,即向国民党江苏保安第五旅旅长兼海门县县长孙信符提出抗议。不久,亲赴重庆,幸得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副主席李济深、秘书伏邵力子的接待,其后以战地党政委员会少将指导员名义回到苏北,继续从事抗日活动。民国29年10月,新四军东进,季方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来到掘港,以战地党政委员会指导员身分,召集通如海启党政军负责人联席会议,提出同新四军合作抗日的主张。同时成立江苏省第四区抗日游击指挥部,亲自任指挥。次年4月,新四军苏中第四军分区成立,出任司令员,后又兼任江苏省第四区专员公署专员。此后,任苏中行政公署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华中行政干部学校校长和华东军区解放军官教导总团团长等职。建国后,历任国家交通部副部长,江苏省副省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期间,他多次回家乡探望和视察。1978年6月,季方89岁高龄,对家乡作最后一次视察。他十分关家乡的建设事业,并出资支持家乡办好沙泓小学。

沈肇洲

(1857-1929),名其昌,号绍周,别名聆音散人,陈三和桥(今江滨乡)人。肇洲十二三岁时,其父从崇明请来两位琴师教他弹奏。22岁那年,应乡试,中秀才。肇洲勤学苦练,悉心磨练,演技逐步成熟,从演奏老板、快板,到苏合、阳合,直至熟练奏出高难度的曲调《十面埋伏》,以琴会友,遍访名师,练就一手弹琵琶的绝技,达到指力坚强而清脆,音响明快而凝重,虽绚丽而不琴重,悲壮而不滞涩的地步。

民国7年(1918),孙中山寻名特邀沈肇洲赴沪演奏,一曲罢了,再请一弹,孙中山连连赞叹,从此,“琵琶大师”之名不径而走。上海英商百代公司邀请他灌制《汉富秋月》、《昭君怨》、 《十面埋伏》3张唱片.民国6年,沈肇洲开始从教,先去通州师范教国乐,学生很多。民国8年, 又应南京高等师范(不久即改为东南大学)校长江谦邀请,任民族乐器教师,他的琵琶演技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民国13年,沈肇洲辞去教职,民国18年病逝。他晚年著有《赢州古调》、《音乐初津》等书。

周雁石

(1894-1959),号悫(que)石公,由太仓县迁居海门茅家镇。民国14年(1925),国立南京东南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文科毕业,为文学士.不久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在南京)编目部主任暨国立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等职。他以毕生精力从事图书馆工作及学校教育事业,尤长于藏书,收藏不少珍贵书画·在南京图书馆工作10余年间,使南京图书馆藏书数量、质量、规模均为空前,博得“江南藏书之冠”的盛誉。民国22-24年,与柳诒微等共同编察出版《江苏省国学图书馆总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与馆内职工将珍贵书籍转移苏北某地保存;抗日战争胜利后,又积极做好复馆工作,并编篡《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现存书目》 正、续编,分为7部85类833属,为国内广大学者、专家提供良好的研读条件,甚得赞誉。建国以后,在上海崇实中学、上海市师范学校及静安区高级职工业余学校任教,直王三退休。周雁石从事文化教育工作40年之久,一生以读书、买书、藏书为乐,平时节衣缩食,多方收买书画文物, 从普通本到珍本,日积月累,因而成为存书万卷的藏书家,对于有价值的孤本、珍本,借来整部 整篇地手妙。他手抄的《民国海门图志》系孤本,为研究民国初期的海门历史,弥足珍贵。50年代,他所收藏的大量古书、文物、史料都奉献给海门文化部门。1959年,在上海病逝。

陆侃如

(1903-1978),原名雪成,字衍庐,三阳镇普新付人。系爱国民主人士陆措宜民子。幼时在父亲自办的恒基小学就读。民国l5年(1926),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又进入清华研究先攻读一年。民国16年后,历任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主任及暨南、复旦、安徽等大学教授。民国l8年,在上海与冯沅君女士结婚。民国21年夏,陆、冯同赴法国留学,民国24年毕业,同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从事教育工作,任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日战争爆发, 北平沦陷,陆侃如夫妇随即南下,辗转于云南、广西、四川等地,任迁往内地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教务主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陆侃如夫妇随东北大学复校沈阳,并在该校任教。民国36年,任青岛大学教授。建国后,陆侃如任山东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校科研会主任、《文史哲》编委会主任及山东省人大代表,1953年,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兼青岛分社主任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关进监狱.1972年出狱,1978年因病逝世,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陆侃如才思敏捷,学识渊博。20岁在北京大学一年级求学时,就著述出版《屈原》一书,被公认为“用新观点研究屈原生涯及其作品的一部好书”。继而又写成《宋玉》一书。其间,还陆续发表有关屈原的研究文章2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民国20年,出版《中国诗史》60余万字(其中20万字系冯沅君所写),被鲁迅列为“可看”的中国5部文学史之一。民国22年,陆冯合作写成《中国文学史简编》,努力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处理文学遗产。建国后, 又详加修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陆侃如夫妇还合著《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由外文出版社译成英文、捷克文在国外发行,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抗日战争期间,陆侃如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 完成著作80余万字的《中古文学系年》60年代,从建立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动机出发·满腔热情,积极举办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理论讨论班,编写《中国文学理论简史》,并与助手们一起重点研究《文心雕龙》,发表大量有关古代文学专论,在全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陆侃如一生撰写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理论论著数百万字,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作出宝贵的贡献。1978年去世前,留下遗嘱,将他和夫人冯沅君的私人存款3万多元和全部书籍捐献给国家。

张成龙

(1775-1847),字云岩,海门五区(今启东市)人,行伍出身。清道光十四年(l834), 由江南川沙营参将升江南京口(即镇江)协水师副将。张成龙治军严明,廉洁奉公,后提升浙江黄岩镇总兵。道光二十年三月,两广总督林则徐在筹划大举讨英时,向道光皇帝上疏,要求撤换几个不中用的老朽将领,调派张成龙到广东负责指挥抗英战争,道光皇帝立即传旨,调张成龙前往广东中路,担任阳江镇总兵。时英国将领伯麦突然下令,封锁广东河口,向中国水师开火。林则徐亲往前线督战,击毁多艘英船,销毁所缴鸦片。狡猾的英帝国主义避开广州等地, 北犯闽浙沿海,以至山东、大沽,威胁北京。闽浙总督吴文榕又紧急求援,奏请道光皇帝让张成龙担当闽浙前线御敌重任。张成龙赴任后,在定海与英军苦战。可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时而主张战,时而主张和,出尔反尔,举棋不定,最后屈服于英帝国的压力,割让香港。道光二十六年,张成龙“提升”,为浙江提督,兵权被夺。随即回到海门,翌年病故。

茅王呈

(1909-1966),又名茅蕴辉,桃源镇(今天补镇宝兴村)人。小学毕业后,考取上海竟化中学,后又到上海东南医科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求学。民国15年(1926)冬,赴广东参加北伐军。 大革命失败,潜回家乡参加革命活动。民国1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2月,经中共海门县委同意,组织人员到三星镇西北大地主杨佩荣家筹集经费,因暴露目标,在掩护同志撤退时被捕, 被国民党当局以“盗匪”罪判处徒刑10年。在苏州监狱囚禁时,因组织狱友与敌斗争,被加刑5年,转至镇江军法会审处,先后拘于金坛、南京等地监狱。民国25年,借保外求医得以出狱.在上海经纬书店任编辑,编辑《国际政治经济现史与展望》等书,并继续寻找中共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因苏北担任国民党南通抗敌指挥部政训处主任,不久,与中共组织接上关系。民国28年1月,瞿钱、王迸牺牲,他率瞿、王遗部进入崇明县,组建崇明民众抗日自卫总队,任副总队长。民国29年8月,日伪调动大批兵力,对崇明进行大扫荡,与陈国权等奉命转移至通海地区。10月,在海安新四军指挥部受陈毅接见。回海门后,将崇总改编为崇启海常备旅并任旅长。年底,率部参加著名的掘港保卫战。此后,又担任通海行署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中地区检查团团长。不久,继任苏中五专署副专员、专员。民国35年,重返部队,任苏中军区兼苏北兵团联络部部长,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4月,随军进入南京。建国后,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副主任兼教育长、国家交通部内河航运管理总局代局长。1953年,奉命去大连,筹建新中国第一所海运学院,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等职。1964年8月,受错误审查和处理。1966年7月5日.在狱中含冤逝世。1981年4月,中共大连市委给予彻底平反.茅一生勤奋好学,博览辞书,爱好诗文,著有回忆录《扬子江头的英雄》,小说《监狱里的斗争》、《孤岛红旗》,诗《江滨野哭》等。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名人事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