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名人–海门凌海霞

海门 海门人 1420浏览

她9岁开口说话,曾被视作哑巴;她勤奋好学,两年读完小学;她在苏州乐益女中当舍监,与张家四姐妹结下深厚情谊;她热衷于教育事业,回乡创办海霞女子学校,为贫困女子受教育呕心沥血;她宁可清贫,不搞伪化教育。她就是民国女子海门女教育家凌海霞。

9岁开口说话,两年读完小学

凌海霞1892年生,是海门三阳镇西市乡绅凌见之的女儿。祖籍镇江,太平天国时,她祖父逃到海门。凌家“家境殷实,其父亲凌见之也是个读书人,其兄凌宴池早年毕业于南京商校,曾是上海银行界知名人士。

凌海霞早就认识字了,但在9岁之前她都不开口说话,被视作哑巴。一次,她躲在阁楼上看书,看到动情处,不觉大声读了出来。16岁那年,凌海霞勉强成为一年级学生,但她勤奋好学,两年内便完成小学学业。随后在其兄资助下上了六年师范学校,毕业于上海启明女校。后又在北京读了一年职业学校。因为北方爆发内战,她只好放弃银行学的学位,回到家乡。

当舍监认张元和为干妹

而立之年,凌海霞经友人介绍到苏州张氏乐益女中任舍监,管理女学生的生活工作。

乐益女中是从合肥来苏州旅居的张冀牖(又名张武龄)创办的一所学校。张冀牖的祖父是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的清代著名淮军将领张树声。张冀牖跟蔡元培、蒋梦麟等当时许多有名的教育家结成朋友,其膝下十个子女全部毕业于中国名牌大学。“张家四姐妹”都是名噪一时的民国女子,张冀牖的四个女婿,分别是著名昆曲名伶顾传玠、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现代文学家沈从文和跨国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凌海霞在乐益女中任舍监,与张家四姐妹结下深厚情谊,尤其对张家大女儿、比自己小15岁的张元和,格外高看。元和身体虚弱,她日夜照料她的汤药,因此两人日渐亲密。她不征求元和的意见,认元和为干妹,让元和喊自己的兄长凌宴池为干兄。元和正值花季,接连失去祖母及母亲,而与只大她七岁的继母韦均一失和,却在凌海霞这里得到了一份“亦姐亦母”的关爱。

一年后,元和在乐益中学毕业,经张父同意,元和离苏赴沪,进入大夏大学深造。凌海霞不久也到大夏大学任女生指导,与元和有“亦师亦友”的情谊。

回家乡创办海霞女子学校

离开乐益女中后,凌海霞有回家乡创办女子学校的想法。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父母,并写信给在汉口银行工作的哥哥。在他们全力资助下,1925年,凌海霞在家乡创办私立海霞女子学校,她亲自担任校长。

学校位于三阳镇西市通沙河北盘湾内。初创时,校舍与操场只占地10余亩,建有二层楼房一幢20余间,楼下为初中教室,楼上为女生宿舍,还建了20余间平房为小学部和教职工生活用房。后来学校发展了,在通沙河上架了一座栏杆大木桥,将体育场设在河南,有篮球架、足球架等体育运动器械。

学校初办时,先设女子刺绣班和简师班,各招女生50名,一年结业。1929年更名为“海门县私立海霞女子初级中学”,开设初中一、二、三年级3个班,附设完全小学6个班,都招收女学生,其中还招近百名女寄宿生。1933年暑假开学后,学校改为男女生兼收,学校改名为“海门县私立海霞初级中学”。学校规模与海门当时几所闻名的三益、启秀、能仁、锡类等初中并驾齐驱。

任海门县立女校校长

凌海霞兴办教育的出色表现,得到当时海门县政府的器重。1929年,凌海霞被县教育局委任为海门县立女子中学校长。这所学校设在茅镇东南角(今交通局东侧),利用清洁堂旧址改建而成,开始称清洁女学堂,简称“清洁堂”,后改为海门女子初级中学。学校共有3个正规班级,学生150多人,还招收女子寄宿生。

凌海霞利用县立女子校舍,附设青年妇女文化补习班,招收一批13至14岁的贫苦失学女孩,免费入学。还提倡勤工俭学,与北京香山养蜂场挂钩,创办香山蜂场海门女中分场,培训部分师生养好蜜蜂,以养蜜蜂收入增加妇女文化补习班的教育经费。这个补习班不仅提高了贫苦青年女子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认识,而且培养了不少女青年继续读书深造。凌海霞对那些成绩优良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女生,常慷慨解囊,以自己积蓄热情资助她们升学,如茅镇西市的王蕴石,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后来得到她的接济,考进苏州女师,抗日战争中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北京工作。

聘张元和到海门任教

凌海霞不能兼任县立女中及海霞中小学校长,便想到了张元和。

1931年,张元和在上海大夏大学文学院毕业后,与同学方英达相约到北京读燕京大学研究院,住在干兄嫂凌宴池夫妇家。尚未入院研读, 张元和即被父亲张冀牖召回,希望她能为乐益女中做事,但元和与继母韦均一关系不和,便欣然接受凌海霞的邀请,到海门来任教。

凌海霞聘请张元和为海门县立女子初级中学教务主任。后为办好私立海霞女子中学,凌海霞特委派张元和为该校校长。但名义上元和为海霞学校校长,具体事务却由他人办理,元和仍在县立女中任教。

1935年,张元和因要照顾突然患病的小妹张充和,离开海门返回苏州。

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

1933年夏,凌海霞在县立女中礼堂召集全县各界妇女代表开会。会上,她大声呼吁妇女联合起来,跟男尊女卑的社会坚决斗争!

这次会议,成立了海门历史上第一个妇女联合会,代表们一致选举凌海霞为海门县妇女联合会会长,还有一位副会长,多名委员。

当时,妇女联合会的主要任务是:反对丈夫欺侮、打骂妻子,反对公婆虐待、凌辱童养媳,反对未成年女性失学等不平等状态。

县妇女联合会的成立,在当时整个海门发生了震撼性的影响。为积极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凌海霞个人集资购置书籍等学习用品,在女中增办女青年文化补习班,让失学在家的数十人免费入学。

守气节清苦一生

1938年日寇侵占海门后,县立女子中学及海霞初级中学相继停办。凌海霞离开学校避居上海,日伪百般钻营地找到她,拉拢她,凌海霞坚守民族气节,在友人的帮助下秘密去了苏州,不愿与敌伪同流合污。她断然拒绝敌伪的邀请,坚决不搞伪化教育。在避难期间,她身无分文,主要依靠胞兄凌宴池及亲友的接济,还搞一些家庭副业,过着清苦生活。

凌海霞晚年不幸患肺癌,医治无效,于1966年在苏州病故,终年74岁。凌海霞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终身未婚,可惜战争粉碎了她的雄心,她在回顾自己一生时,不无痛惜地写道:“永别了父母,尚有梦寐相见;永别了千辛万苦成长出来的教育事业,只有抱着无限的隐痛与仇恨。”

作者:陶建明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名人–海门凌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