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日本汉诗中的海门

海门 海门人 1321浏览

裴伟先生《“海门”在哪里》一文(《镇江日报》2009年3月16日文化周刊一版)对镇江及各地“海门”作了多方位的考说,读来颇受启发。在古代,镇江“海门”不仅见之于历朝诗文中,也见之于日本汉诗中。

日本室町幕府时期(1333-1573)著名汉学家绝海中津写有《多景楼诗》,现录如下:

北固高楼拥梵宫,

楼前风物古今同。

千年城堑孙刘后,

万里盐麻吴蜀通。

京口云开春树绿,

海门潮落夕阳红。

英雄一去江山在,

白发残僧立晚风。

——《蕉坚稿·多景楼》

这是一首登临咏景怀古之作,梵宫即佛寺。诗人在一个春日登上北固山后峰,参拜甘露寺,游览多景楼。近见作为府治的铁瓮城址及山下繁忙兴盛的临江港口,远眺春色满园的京口城市及夕阳辉照下在潮水中浮沉的海门山(松、寥二山),感慨历史沧桑而江山依旧。

绝海中津(1336-1405),号蕉坚道人,日本国土佐(今高知县)人。神秀飘逸,气慨不凡。十五岁剃度出家,曾任天龙寺首座,继创相国寺、宝冠寺等。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十三岁的绝海中津与汝霖良等渡海来明求法,先参杭州灵隐寺、法净寺(中天竺),盘桓数年。继参江南诸名刹,如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及镇江金山寺、甘露寺等。洪武九年(1376年)在应天(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接见,被赐以唱和诗,同年回国。

元明时宋学、禅宗在日本盛行,出现“五山文化”时代。山即寺,五山即五座代表性的僧寺。五山诗僧主张“诗禅一味”,五山画僧(如雪舟)则仿效宋元的泼墨山水画技,崇尚意趣。绝海中津就是五山文化的代表之一,与义堂周彦并称为五山文学“双璧”。五山文学中的汉诗成就很高,颇类中国宋元文人的诗作,这首《多景楼》诗就是绝海中津的名作,写得儒雅厚重,表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功力。

《多景楼》是首日本汉诗中的七言律诗,作为律诗除要求平仄及用韵规范外,还要求中间四句(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此诗第二联中“千年城堑”与“万里盐麻”、“孙刘后”与“吴蜀通”相对,第三联中“京口云开”与“海门潮落”、“春树绿”与“夕阳红”相对,均很工整贴切。镇江之海门本义为山名:“(焦山)东出有二岛,对峙江流中,曰海门山,亦名海门关,又谓之双峰山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唐人诗句中常将海门与京口做对,如“地从京口断,山到海门廻”(卢肇《甘露寺》)、“气混京口云,潮吞海门石”(刘长卿《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己》)。绝海中津在这首诗中用海门对京口就是借鉴了唐诗人的习惯用法,以地名对地名,表明他对中国唐宋诗歌十分熟悉,运用娴熟自如。

当年绝海中津登临时所见,甘露寺与多景楼均在山上。北固山后峰山上的甘露寺名始现于唐代,而后峰山上的多景楼名最早则见于宋人记载。北宋前期乐史撰著的《太平寰宇记》已明记“多景楼在甘露寺”,其后元刘应李的《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也载“多景楼在甘露寺”。可知,宋元及明初北固山后峰山上均有寺有楼。

不过自宋至清,多景楼屡建屡毁,明中叶正德(1506-1521)年间张莱纂修《京口三山志》时还称:“多景楼在山之巅”,而晚于绝海中津及雪舟等来中国的日本遣明使策彦周良就只见到多景楼的遗址了。明中叶嘉靖(1522-1566)年间,日本五山文化末期的代表人物策彦周良曾两次出使中国,写有《初渡集》与《再渡集》。《初渡集》中记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二月四日,“游甘露寺,寺在山上。……山之绝顶有多景楼遗址”。

更多海门古诗 尽在海门人博客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日本汉诗中的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