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沧桑青龙港 (1888-1999)

海门 海门人 1962浏览

自解放前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青龙港是海启地区与上海吞吐量最大的水上交通港口,人们去上海和从上海中转都从那里出去,它相当闻名,曾是海门的荣耀。

青龙港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文化遗产也相当丰富。

轮船是以前通往上海十六铺的主要运输工具,名称可划为四个阶段,早先是大字号,如大昌、大元轮等,到达上海均在6小时左右,甚至更多。有时调来一艘宝丰轮,它只需5个多小时,群众中流传着“快宝丰、慢大元”之说;以后改为新昌、新元、新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叫成东方红,从401起依次编号到410。文化大革命结束,就以“江申”命名,如107、108、109、110等,船名中有着时代的恪印。

轮船设三、四、五等舱,五等舱是统舱,木椅座位,比较拥挤。四等舱和三等舱每票一张床铺,不同的是三等舱室内床位少,宽敞些,四等舱室内床位多,买了票上船后可换床铺卧睡。铺分上下两层,年老人妇女们往往照顾在下层。三等舱价格较高,购者较少,四等舱床位有限,容易客满,购买较紧。当然还有一等舱、二等舱,为县团级以上干部保留,有钱也买不到。

轮船中设小卖部,供应烟酒糕点日用品,还有餐厅,有饭菜供应。

在火红的岁月中,青龙港客运量创万人以上纪录,尤其是春节后除正班四艘轮船外还临时加班几艘。有的旅客赶不上的就在港口旅社住宿,待第二日再走,港口旅社饭店十分闹忙,寄存自行车的地方也不少。

码头旁做小买卖的星罗棋布,农民们提篮小卖,叫卖声悠扬飘荡。卖甘蔗、芦穄的斩成短段用绳子捆好一提一提的,卖茶叶蛋的炉中煮得香味四溢,谁要,用袋装了带上船去吃,一兜兜的河蟹,一筐筐的老菱,一只只的羊腿……名目繁多,旅客在那里讨价还价,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讲起公路运输,除青龙汽车站备有班车,还有众多的二等车(即备有垫子的自行车),都是好把式,载人带货要到哪里送到哪里。

这种繁忙一直延续着,经久不衰。但自从海门港建成后,长途汽车运输业兴起,花的时间少,轮船就遭到冲击,乘坐人员不断减少,风光不再,直到门可罗雀。1999年清明节那天开了最后一班,这座1888年通航的港口走完了111年的最后航程。

轮船停航,活动码头牵走,泊位依在,它像一位哨兵,望着长江,望着未来,思索着数十年的经历。

如今有喜讯传来,作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的崇海大桥运作层面明显提升,预计年底将取得立项批文。我们深信一桥飞架后,青龙港又将跨入新时代,写出新历史。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沧桑青龙港 (18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