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民间艺人“小螃蜞”

海门 海门人 1066浏览

在树勋镇光明村8组,曾有一位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民间老艺人,人称“小螃蜞”。但要说起他的真名,清楚的人倒为数不多了,甚至有人上门去找他时,会当面问“小螃蜞”是谁?他回答:“就是我!”
“小螃蜞”姓陈名云溪,是陈凤歧先生家次子,长兄叫陈云清。他生于1915年,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爱好文艺。陈云清曾向余东镇西门张 金生学过昆剧“大赐福”、“恩凡”(又名小尼姑下山),他就向兄长云清学习,学会才罢。他在上海有两个朋友,一名何其昌,另一名吴双,两人曾向舞台听唱学 会“梅龙镇”,陈云溪买了唱词也跟着学,逐步走上了唱京戏的道路。
学会了几个戏之后,陈云溪就组织了村里的崔德丰、赵云清、赵渭清、赵漱清们一起唱,在村里搭台演出。那时演戏叫“四曲头”:就是跳个加官,唱个“大赐福”,再加两个小戏,像“梅龙镇”、“小放牛”等。
“大赐福”有五个角色,陈云溪演天官、崔德丰演牛郎,赵云清演织女,赵漱清演魁星,赵渭清演财神。那一剧讲的是天官赐福,旧社会里人们遇上火灾或病灾,旱涝风侵,习惯地要谢神,许愿唱戏,“大赐福”正适合群众的心愿,也就久演不衰。
“思凡”是独脚戏,陈云溪一人演出。
“梅龙镇”是双人戏,陈云溪演正德皇,赵云清演李凤姐。
刚演戏时,服装多数是自己缝制的,后来四个人集资去上海购买,从“大昌服装商店”购些上海职业剧团用过的半新旧戏袍,虽说有些旧,但在农村演仍吸引着人。
1934年左右,余东地区每年七八月间要办“鱼篮会”搭台演戏,陈云溪们被邀请参与。他们发音圆润,唱做并茂,常博得观众喝彩。
在“鱼篮会”中陈云溪结识了泰州人封中一,他慕名拜封为师,学会了“苏三起解”、“四郎探母”、“空城计”、“三娘教子”,据陈回忆用去酬金15元。
从此陈云溪演出更有声望,加上组成乐器组,整年的被四面八方请去演出,范围东至海复镇,西至四甲镇,南至三阳悦来镇,北至三余镇。
陈云溪还有拿手的是杂耍,从小练成了倒走路,翻筋斗,用芦苇杆削了尖嘴顶饭碗、顶大盆,拥有走珠(俗称流星)、掷钹、倒立、翻滚……许多节目,特别是敢于从四张迭起的方桌上腾空下地,叫人拍手叫绝。
群众见他手脚活络,功夫出众,把他比作“小螃蜞”。他听到这一诨名,没有生气,任人家叫喊,引以为荣。从此“小螃蜞”被叫了六十年之久。
1946年陈云溪曾去上海叉袋角道士堂演唱、玩杂耍,在那里也留下“小螃蜞”呱呱叫的大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他的活动遭到禁止,许多道具服装被销毁,自此他才停歇下来。
陈云溪,这一位民间艺人,至今仍在树勋镇老一辈人们脑海中留有深刻印象。

作者:郁艺秋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民间艺人“小螃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