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生活资讯小编在找海门大洪古镇相关资料的时候找到一个文章,大体的意思是:在清军与太平天国农民军战乱期间,铁琴铜剑楼藏书在清同治二年二月渡江将宋元刊及秘钞精校本,汇集十夹板,二年二月渡江,藏之海门大洪镇。五月寇退后,又将藏书从海门大洪镇运回常熟古里镇。
注:我国的私家藏书有南瞿北杨两大家之说,北杨是指山东聊城的杨氏海源阁,南瞿就是本市古里的瞿氏铁琴铜剑楼。
详细内容如下:
一、诗书琴剑:常熟古里琴剑楼藏书文化
古里镇旧称“罟里”,或称“菰里”,隶属于江苏常熟,地处“虞山福地”东南十里许。“天下常熟”的稻米与“网船捉鱼”、茭白丛生的古里,形象地交织出了一幅江南鱼米之乡人民生活和生产的生动场景。
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清道光年间,这一带“沃壤千畦,桑竹弥望”,“稻畦柳陌,蟹舍渔庵,弥望无际”,有“绕岸一湾溪水绿,当门十里菜花香,垂柳又垂杨”(瞿镛《铁琴铜剑楼词钞·望江南》)的风景,深得“柴门临水稻花香”的高士隐居之致。
因此在177年前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知县张组绶特书“古里仁风”之匾,予以表彰,从此改称“古里”。
在中国文化史上,常熟古里镇以源远流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茆山歌”,“虞山十八景”之一的钱柳氏“红豆山庄”,以及瞿氏从“恬裕斋”到“铁琴铜剑 楼”藏书而著名。观其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工业强镇、商贸兴镇、文化名镇、和谐富镇”,文化位居第三。古里镇先后荣获了“中国羽绒服装名镇”、 “中国市场名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五个国家级荣誉称号。
如今,在“4.23第十五个世界读书日”前夕,又将获得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所授予的首个“华夏书香之乡”的人文称号。
1由常熟古里瞿氏五代藏书特点,可彰现“琴剑藏书文化”五大人文看点
瞿氏远祖可上溯到晋代高士瞿铏;常熟瞿氏的始祖,则是明末抗清名臣瞿式耜。古里瞿氏五代藏书有五个特点,也是我们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五大亮丽看点:
一是藏书求宝,富有宋元善本,从而雄踞中国“晚清四大藏书楼”之列。
清嘉、道年间的瞿绍基(字厚培、荫棠,1772—1836年)自奉甚俭,有“一裘三十年”之风。他“一试职即归隐,读书乐道,广购四部,旁搜金石。历十年,积书十万余卷,昕夕穷览,尝绘《检书图》以寓志”(黄廷鉴《恬裕斋藏书记》)。
瞿绍基的收藏,很有眼光,他关注的是书中的精华瑰宝——“宋元善本”(同治《苏州府志》)。起初,其恬裕斋藏书曾与常熟城内的“藏书二友” ——破山寺下的稽瑞楼藏书主人陈揆(字子准,1780—1825年)、张海鹏(字子准,1755—1816年)借月山房鼎足三分,“竞事储藏”。 陈揆藏书多搜集史志、野乘、家说,手自校勘,并辑注多种与常熟地方史志有关的书籍,并著有《稽瑞楼文草》等。所藏多至十万余卷,吝于借人;而张海鹏所藏与 陈氏相当,也是十万多卷,但他喜收宋、金、元文集和新旧抄本,尤其是常熟钱氏、毛氏旧藏之书,精秘之本多达一二万卷,所刻书甚多。陈、张两家所藏散出后, 瞿绍基“复遴其宋元善本为世珍者,拔十之五,增置插架,由是恬裕藏书,遂甲吴中”。其时“海宇升平,江表无事。于是大江南北,浙水东西,书贾云萃,自前明 暨国初以来诸家旧藏之本,咸集其门。府君辄出重价购之,不足则谋诸质库以应之。”(张瑛《瞿君家传》)杨文蓀题诗中有“先生嗜好专,重值酬书贾。精勤谢尘 事,研覃阅寒暑”。 曾觅得古董级文物铁琴、铜剑各一,这是瞿家藏书楼的来历。嘉庆时名儒孙星衍手书“铁琴铜剑楼”篆字横匾,至今珍藏在北京图书馆特藏部。
绍基之子镛(1794—1875年)是贡生,字子雍,居菰里村,他继承其父藏书之志,尝自咏其楼云:“吾庐爱,藏弆一楼书。玉轴牙签频自检,铁琴铜剑亦兼 储。大好似仙居!”(《铁琴铜剑楼词钞·望江南》)据说,他“好聚书……既博且精”,“暇辄静坐,手一卷,或鉴别古玩,率以为常。”汪氏艺芸精舍藏书承黄 氏百宋一廛、周氏水月亭、袁氏五研楼、顾氏小读书堆等大家之绪,瞿氏得其半,于是宋元本多达二百余种,抄、校精本难计其数,共积至十余万卷,藏于铁琴铜剑 之楼,遂由“常熟藏书三大家”崛起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二是编书立目,前仆后继,为中国文献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宝贵学术资源。
瞿绍基所著有《恬裕斋藏书记》、《恬裕斋书目》各四卷传世。
瞿镛有《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目》四卷、《恬裕斋碑目》不分卷稿本、《罟里瞿氏邑人著述目》一卷等传世。瞿镛编纂有《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果行标点,瞿 凤起覆校)。该书目本由瞿镛延请季锡畴、王振声厘订撰成,凡二十四卷,“每书之后必载其行款,陈其同异,以见宋元本之善“(宋翔凤《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序)。凡收书一千三百余种,辨析版本尤精当,为世人所称道。书稿成后,仅刊行经部三卷,不幸遭逢战乱,书板毁于兵燹,未及刊完而卒。
至光绪元、二年(1875—1876年),秉清兄弟延请同郡学者管礼耕、王颂蔚、叶昌炽至罟里家中,重校该书目,完成了经、史两部,子、集两部迁延近三年 而未成。秉清”乃于光绪三年八月初旬,偕(张)瑛同赴郡中,面邀诸友来乡萃业。留滞两日,聚晤极欢。诸君约以重九赴虞山看菊,兼校子集两种,君闻约欣然。 初七日于舟中适霍乱……行至陆墓卒”,临终时遗言要求继续完成“重编书目”之事,因此张瑛在《瞿君家传》中评价说:“功不可没,志尤可悯,君不特为一家保 守遗书,实为东南文献留一线之传。”
至启甲时,与其兄启文、启科刊印经累代撰写、增补、校正之书目凡二十四卷,两兄早世,良士乃独力支持,于光绪二十四年始底于成。至光绪二十八年 (1898)问世,共收录图书一千一百九十四种,其中,宋刻一百七十三种、金刻四种、元刻一百八十四种、明刻二百七十五种,钞本四百九十种,校本六十一 种,其他七种。历祖孙三代历五十余年乃成,可知事之艰。
瞿凤起先生擅长版本、校雠之学,服务于上海图书馆从事古籍保管和研究工作,校注家藏本《周易要义》等多种。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意标点 重印此书,延请凤起先生担当此任。于是从一九八六年夏开始,凤起先生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该书目稿的校补工作之中,他“边喘边咳,边用颤抖的双手剪着小纸条, 写上注文,逐条贴在书名下端加注。至一九八七年春节后,全部完成校雠、增补及文字纠正工作。同年二月二十三日,托同里友人将书稿送交出版社。不料二日后凤 起即卧床不起,于三月一日与世长辞,距书稿送出不足十日!”(《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跋)
一九九六年春,该书目稿交瞿果行先生校正。二年后,尚未付梓,果行先生亦弃世而去。直到一九九九年秋,经常熟地方志办公室多方协商,方解决出版事宜,书乃问世,亦十五年矣。这部《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编撰问世的曲折如此。
三是读书明理,乐善好施,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福邦益国的传统人文精神。
瞿绍基、瞿镛父子世代都是乐善好施、造福乡邦之人,地方史志载述不绝。
绍基先生时,“邑岁时有天患,民病饥寒,若在其身,规画调护无不挚,输家助官,如取诸寄,而未尝有得色。邑有大工作,任其董督,必捐赀劝成,下及施衣食、 施医药,世俗所谓善事,无不为也”(李兆洛《署阳湖县学训导瞿公墓志铭》)子雍先生亦“性好施,宗党间周恤尤至”(丁祖荫《藏书家瞿子雍先生传》)。
瞿氏藏书历五世,而好以书公诸读者,嘉惠学子,“至嗜书之人有欲观珍秘者,瞿氏亦许入楼参阅,但不许假出,而于阅书之人辟有专室,供人饱览,且供茶水膳 食”(觉述《谈铁琴铜剑楼》),甚至招待留宿。遗憾的是,因读者不讲文明、道德失范,以至于乘管书人不备,提供读者阅览的书籍多有被窃丢失者,最后无奈之 下,只得停止开放。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伦明在诗中叹息道:
绛云楼后此名山,儒素相承创守艰。
末世人心难与善,瞿家楼户镇长关。
1940年,启甲以战乱中艰难守书数十年的经验,临终遗命说:“书勿分散,不能守则归之公”(瞿凤起《先父瞿良士先生事略》)。
瞿氏书传至第五代,其三子凤起(1908—1987年)《自传》云:“我自弱冠后,恒以课读之余,阅览家藏目录,取某书据原所参校者,对照取证,藉于校勘 方面得到教益。迨从事工作,公退之暇,无所好尚,惟与书为友,阅肆访求,习以为常。每遇同好,往往相至交换见闻所及,以资谈助。昔人于书每饥以当食,寒以 当衣,寂寞以当友朋,而我亦作如是观……晨书暝写,溽暑祁寒,未尝稍辍。往往管箸交替,见者莫不窃笑之。私念千里之行,始于起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均 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舍长期积累不为功。此中甘苦,惟好之者知之。”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遵照启甲遗命,瞿凤起与其兄济苍、旭初三人将铁琴铜剑楼藏书全部归诸北京图书馆(其中部分属于捐赠,部分则是售卖)。
四是藏书屡经兵燹,书楼岿然独存,为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杰出地标”之一。
瞿氏藏书传至第三代,则有秉承家学的诸生秉渊(字镜之、敬之,1820—1886)、秉清(字濬之,1828—1877年)昆仲二人,“旁搜博采,日累月 积,相与编摩,已历三世,远追古人,近比毛氏,将益盛焉,无不及也”(翁同龢《瓶庐丛稿》卷二《题瞿浚之〈虹月归来图〉》)。
在清军与太平天国农民军战乱期间,铁琴铜剑楼藏书历经坎坷和散亡。据张瑛《虹月归来图记》,咸丰十年(1860年)四月:“闻警,敬之、濬之昆仲检世所罕 有者,分置邨北之荷花楼、西之桑坝及香塘角,又取经部寄于周泾口张氏。八月,常熟陷,亲至各处捆载,舍去十之二三,择千余种,一寄归市董氏,再寄张市秦 氏,复运至鹿阿唐氏。已而土冠蜂起,复运至定心潭苏氏。同治元年十二月,吾邑首先反正,四乡蹂躏殆遍。瞿氏之书,一劫于菰里,再劫于香塘角,所存仅苏氏一 处。乃更择宋元刊及秘钞精校本,汇集十夹板,二年二月渡江,藏之海门大洪镇。五月寇退,载书回里,其幸存者计若干种,可谓艰矣。”
凡历四年、迁移七次而后定,乱后珍秘之本幸存。绘有《虹月归来图》以为纪念,翁同龢题词云:
“瞿氏三世聚书,所收必宋元旧椠,其精者尤在经部,乾、嘉以来通人多未得见。龢尝谓镜之昆弟,假我二十年日力,当老于君家书库中矣。”
瞿氏书传至第四代,秉清子启甲(字良士,别号铁琴道人,1873—1940年)。亦乐善好施。他幼受家学熏陶,精于版本目录之学,有著述多种。光绪三十四 年(1908年),张之洞、端方派缪荃孙征调铁琴铜剑楼藏书,良士“不为利禄所歆,力持不可”,幸得叶昌炽、邵松年诸君斡旋,且影写罕见本百种以进。(徐 兆玮《瞿良士〈检书图〉记》)事后缪荃孙称道说:“铁琴铜剑楼岿然独存,为吴中第一大家,而瞿良士兢兢保守,不为势屈,幸而得存。”(《艺风堂文漫存·癸 甲稿》卷三《华亭韩氏藏书记》)1923年冬,苏南遭遇北洋军阀齐、卢混战,幸得启甲先生及时地将藏书珍罕之本转移到上海爱文义路(后改名“北京西 路”)1475里11号租屋内秘藏。
抗战中又经兵燹,藏书受到损失,幸行箧之珍本尚存。因此,苏州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王謇在诗中叹息道:
烟树茫茫罟里村,废池乔木亦难论。
高斋空锁尘封日,凄绝长恩欲断魂。
五是藏而能读,书香继世,形成具有古里乃至常熟乡土文化特色的精神文明底蕴。
“恬裕斋”藏书主人瞿绍基隐居读书,喜好宋元之本,开创了古里瞿氏诗礼继世、书香传家的人文传统。太仓季锡畴在《检书图》题词中,曾评价其“非徒藏之而能 读之,且义方有训教,其子子雍为高才生,以博闻著吴中,诸孙诵声琅琅一室。盖非徒一己读之,且欲令世世子孙读而守之,以迄无穷……”,从上述瞿氏五代家学 传承、书香世代,我们足以感受到诗礼传家的文化生命力和历史竞争力。
2充分发掘瞿氏藏书的时代价值,积极打造“古里琴剑书香节”
瞿氏五代藏书的深厚底蕴和人文价值,是古里的宝贵财富。在海内外的古典文化界,说起常熟、虞山可谓无人不知,说起“铁琴铜剑楼”这个藏书楼名也是无学者不 晓,但遗憾的是,说起“古里”这个地名却少为一般人知。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应该把“铁琴铜剑楼” 这个藏书楼名牌与“常熟古里”这个老字号地名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才是文化软实力上的“强强联合,互惠双赢”!
那么,如何进一步打造“常熟古里铁琴铜剑楼”在当今时代的新知名度和大影响力,为古里乃至常熟经济社会建设贡献出新的人文能量呢?
我的建议有如下五个:
一是服务于“琴剑楼”这个“人文杰出地标”,继续推广保护瞿氏常熟城内故居、瞿氏坟茔,征集瞿氏文物、文献,搜集整理瞿氏家族口传资料,尽最大可能地扩大“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的实物藏品,保值增益“琴剑楼”这一镇有资产。
二是要及早注册以“罟里”、“菰里”、“琴剑(楼)”、“古里琴剑(琴剑古里)”、“铁琴铜剑楼”等相关商标,先在商务领域占领资源的优势地位,再在商品领域选择并许可最适当的产品使用该系列商标。
三是启动“琴剑楼数字化工程”,尽管瞿氏原藏书籍,已经不在古里,而是分散在上海、北京、南京、常熟乃至海外的有关图书馆,但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全 有可能借助数字化技术,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复原“铁琴铜剑楼”的资源,在扩大读者服务工作的同时,也为古里、常熟的读者乃至江南和海内外学者提供服务。同 时,也在网络世界中,跨越时间、空间地张扬着古里的现实知名度。
四是以古里文化站为中心,以“琴剑楼纪念馆”为基地,联络有识之士,通过征文征稿、艺文笔会等多种方式,定期编辑名为《琴剑古里》的人文小杂志,免费赠阅 给海内外学术、文化、文献界人士,赠阅给已经在古里投资落户的“新古里人”,赠阅给所有关心古里经济、文教建设的领导、媒体界人士,赠阅给一切有合作意愿 的企业家、商家等等,加强他们对古里的文化认同感、乡土亲和力,让《琴剑古里》小杂志成为古里党、政干部重视精神文明,从事和谐、平安乡镇建设、积极参与 “全民阅读”的社会名片和形象大使。
五是以“琴剑楼”重光为起点,继续有规划、有目标地推广“古里镇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力图在“十二五”规划的五年时间内,备案申报“江苏历史文化名镇”。
如目前古里已有“铜剑路”,因此急需命名或建设一条傍水的“铁琴路”,以合阴阳和谐之道,护持古里的传统文脉。
再如可发挥古里镇正南立面通过“锡太一级公路”之优势,考虑从古里镇入口之桥北处,新建一座大型仿古木结构牌坊,以吸引过往车辆、行人之注意力正面是清嘉 庆时名儒孙星衍手书“铁琴铜剑”篆字横匾,背面是道光时常熟知县张组绶所书“古里仁风”四字,两楹之一现成可刻的是翁同龢旧作对联手迹:
振家声莫如为善
绵世泽还是读书
另一联则不妨通过向海内外悬赏征联的现代传播方式,通过广告宣传,求得各界踊跃投稿,在评选时代新作对联的同时,也实际上大大扩大“古里铁琴铜剑楼藏书”这九字品牌的文化内涵。
如今,古里镇域内拥有3个高速公路道口,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东至上海仅距80公里,北接常熟港15公里、太仓港30公里,南邻苏州40公 里,西靠常熟市区仅5公里。苏嘉杭高速公路与204国道在镇中心区域交汇,并形成互通;建设中的常昆高速又经过古里镇;锡太一级公路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复线 在古里镇域交汇;绕城一级公路和通港二通道公路穿镇而过,还有传统的白茆塘航道和环城河航道,横贯镇内全境。
古里镇经济地理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但当前问题是,如何将经济地理优势与历史人文优势相结合,以便整合产生“1+1大于2”的时代优势,在这个市场经济加知识经济的社会里,让“古里仁风”与“琴剑书香”相得益彰,让民众获得最大的收益,让民生得到最大的福惠。
总之,瞿氏铁琴铜剑楼是历史机缘赋予古里乃至常熟人民的人文厚礼,我们应当以感恩之心接受并在享用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文化保值、经济增值的工作,以便传承 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也是我们对待包括瞿氏“铁琴铜剑楼”在内所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实事求是的立场,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
附录:古里瞿氏藏书研究著述推介——
(1)《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瞿良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镛编,瞿果行、瞿凤校,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3)《铁琴铜剑楼研究文献集》(仲伟行、吴雍安等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4)《琴剑文丛:铁琴铜剑楼与中国藏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编,上2008年常熟自印本)。
(5)《瞿氏铁琴铜剑楼研究》(曹培根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大洪镇与常熟铁琴铜剑楼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