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沙地文化的传承

海门 海门人 2145浏览

沙地文化这是一个很专业又很具区域特色的群体文化现象。它特指句容、崇明、启东、海门一带的沙地,他们有着相类似的传统习俗。我常常关注这个不解之谜。
由新涨沙洲成陆,故称沙地。海门乡下人自称“北沙”人,指崇明岛为“大沙”,启东一角叫“外沙”,海门启东相邻的东部地区混称“下沙”。
文学家、诗人卞之琳说,太平天国时期,不少人避战乱从江南各地(包括句容)前来海门定居。“海门倒是语言与启东完全一样与崇明也差不多毫无区别,同属吴方言系统,而风俗习惯也同江南相近。”如海门南部、西部“沙地”,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产生了不少反映人们生活、劳动的沙地民风民俗趣味故事,其中“憨婿”(俗称乌女婿)的故事,在当地妇孺皆知。我的母亲不是文化人,但她的生命故事同样动人。我至今能讲一口地道的启东、海门话,写一些文章,与母亲最初的口头文学启蒙影响最大。童年的海门歌谣至今今还记忆犹新。如《萤火虫夜夜红》:“萤火虫夜夜红,屁股头挂盏红灯笼,公公挑水黑洞洞,婆婆张布挂盏红灯笼。”《牵磨叽咖喂》:“牵磨叽咖喂,做粑粑给外婆吃,外婆噢吃省拨郎郎吃,郎郎吃仔看黄牛,黄牛落勒井潭里,锄头铁答扒勿起,两个芦头真豁起,一豁豁到饭碗里。”
海门山歌是沙地文化的一种。清代中叶后,江南移民将吴歌传入,不仅成为广泛淬于群众之口的海门山歌。海门山歌分两类,一类型即兴山歌,大多在田间劳动或劳动之余,随口编成,歌词四、六、八不等。如《东南风爽急悠悠》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多十几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如《摇船郎》等。
童年时期在乡下,农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闹元宵,田野里有人点着用芦苇打成的火把,边跑边喊:“田财,田财,大家发财!” 这就是“照田财”。这就是源远流长的沙地文化流淌到今天的一滴。
启海方言是吴语方言中的一支,无怪跟上海、苏州、杭州一带的习惯用语,有着许多相似和相近之处。比如上海方言说“滴粒滚圆”、“碧波澄清”、“花七八腊”,启海方言则说“滴滚爽圆(特别圆)”、“碧波爽清(水清澈)”、“花离斑烂(颜色杂)”;苏州方言说“眼花绿花”、“当中横里”、启海方言却说“花绿纠纠(特漂亮,看的人眼也花了)”、“当中夹里(中间夹东西,也有说别人傻之意,意同“勿清爽”)”;苏沪方言有说“鲜龙活跳”或“活剥鲜跳”的,而启海方言则说“跌活跌跳(新鲜)”也有说“活鲜剥剥”的。这种方言语素上的差别,非常的精彩纷呈。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沙地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