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历史 大生三厂的“波螺”(转)

海门 海门人 2073浏览

“听见波螺响,蹲勒屋里呒心相”,这是多年前流传的顺口溜,意思是三厂波螺一响就要赶着上班,没有心思再呆在家里。1921年10月10日,随着第一声波螺拉响,大生三厂正式开工,从此,日复一日,长长的波螺声与太阳同升,与江海共鸣,在海门几代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多少年过去,不知不觉中,三厂波螺沉寂了,波螺的声音也逐渐被人淡忘。大生三厂几番改造,老厂房已难觅踪影,现又改制为华润大生纺织公司,大多更新为现代化的机器设备,那个曾无数次震响的波螺命运如何,似乎已无人关注。不少人以为,它早就连同早期的机器设备卖掉而下落不明了。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它如今正静静地躺在常乐镇张謇纪念馆的陈列室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去年11月,常乐张謇纪念馆新馆落成开放,与此同时,征集张謇文物史料的工作也全面展开,纪念馆的同志多方寻找,通过常乐废品收购站打听到,三厂波螺还在厂里,于是他们赶到厂里,终于在废弃的锅炉间里发现了它,也许它在默默地等待人们的发现,而依然停留在当年建厂时的地方。华润大生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组织工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波螺搬了出来,并无偿送给张謇纪念馆展出。

三厂波螺以前只闻其声而不知其形,如今它的真容展现在人们面前。波螺长约1.2米,由闸把和筒身组成,重约30公斤,铜质,取出时锈迹斑斑,经处理已基本恢复原貌。波螺上没有文字标记,但据三厂老工人讲,它和锅炉是配套设备,锅炉是英国造的“兰开夏”(译音),所以,波螺应该也是英国制造,这是张謇当年办厂时的原物,乃珍贵的文物。波螺的学名叫汽笛,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利用锅炉的蒸汽,通过拉动闸把,让蒸汽冲入筒形的管腔,因振动而发出洪亮的啸声,汽笛在海门的使用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海门的诞生。那么,三厂的汽笛为什么叫波螺呢,

应该说,波螺其实是海螺,是海门人对体型较大的海螺的叫法。海螺通过人的猛力吹奏,发出“呜呜”的响声,声波在空旷的海边可传很远。三厂汽笛的形态、发声方法和发出的声音与海螺有相同之处,因而海门人称其为波螺。

通棉三厂的老领导和老工人介绍,解放前,三厂实行二班制,波螺一天拉两次,解放后改为三班制,一天拉三次,这是工人上下班的信号,每次拉三遍。第一遍三声,提醒工人

准备上班;第二遍二声,催促工人进厂门;第三遍一声,通知正式工作。三厂工人多来自周边乡下,一部分住工房,大部分住自己家里,在过去没有钟表的年代,波螺是不可缺少的报时工具,一批批工人每天随着波螺声而进出工厂,也培养了产业工人严谨团结的优良传统。三厂波螺声传得很远,连离三厂16里的海门县城也可清晰地听到,成为许多人安排作息的依据。

上世纪60年代,钟表在工人中逐渐普及,波螺的作用逐渐淡化,三厂波螺于“文革”前停止使用,后在周总理和毛主席逝世时才重新拉响以表达哀悼。三厂波螺最后一次拉响是在1997年2月邓小平同志追悼会的时候,此后,三厂波螺彻底告别了历史,而它的声音却依然回响在历史的时空里。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历史 大生三厂的“波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