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天下第一桥是赵州桥,所谓第一主要是从其建筑年代之久远,保存之完好,负荷能力之强而言。
如此说来,海门有没有第一桥?此桥又在哪里?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有!此桥就是见龙桥。它建于清代,坐落在今德胜镇境内(原德胜、瑞祥、江滨、海门四地交界处)的连元沙河上。
据明嘉靖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海门共有桥9座,其中木桥7座,石桥2座,一座石桥名为广德桥、一座石桥名为丰宁桥,如今这二座石桥早已无踪无影,当然 更不要说其他7座木桥了。也就是说明代的桥梁在海门没有一条保存下来。
那么只有看清代谁是第一桥了。据《海门县志》记载,清乾隆三十三年海门境内有木、石 桥99座,到目前为止保存完好的已很少,建于清乾隆末年(1795年)的卷边桥(位于今三阳镇境内二十匡河上)上世纪80年代已改建为拱桥,今年又拆除重 建,原桥已没有踪影。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05年)的长安石桥(位于常乐镇境内的长兴镇上),原桥也已改建。
以上几座桥别说已不存在,即使存在,其第一桥资格与见龙桥相比,也相差一截。现在海门境内保存最完好、建造年代最久远、当之无愧的第一桥只有见龙桥 了。据《海门县交通志》记载:见龙桥位于东天补沙,建于清乾隆初年至三十三年(1736年-1768年)。
海门设县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因屡遭风 潮灾害,县境涨塌无常,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裁县为乡,故明嘉靖《海门县志》云“幅员之广狭,他郡县有定,而海门无定”。清康熙四十年(1701 年)前后,长江主泓回向崇明南侧,北岸开始涨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设江苏省海门直隶厅,厅治设于茅家镇(今海门镇),辖40沙,其中也有东天补 沙。可见海门尚未成陆,尚在一块块沙地时就建了见龙桥。故见龙桥的桥脚上有这样一付对联“界过东西判水乡,原来南北分河海”。意为以见龙桥为界东西两边为 沙地(水乡),南边是海,北边是河。所以可以说见龙桥是海门再次成陆的见证者。
见龙桥基本保持当年的原样。桥全长25米,宽2米,与水面高度约为3米;桥两头各有一个石条砌成的桥墩:中间有二座桥脚,每座桥脚各用四根方约四十厘 米的石柱作为桥柱并排而立,两座桥脚共有八根石桥柱;桥面分三道,即主桥面和东、西铺面,三道桥面每道都是用四条每条长约5米、宽约50公分、厚度约为 30公分的长方形石条并排铺设而成,桥面共铺石条12根,除4根约在上世纪70-90年代因石条损坏换成水泥楼板外,其余8根都是当年的石条;原先的引桥 也由石条铺成,现在已被沙石路替代。整个桥面已被千万双铁鞋和岁月的年轮摩擦得光滑透亮,依稀可见当年为了增加摩擦力所凿的石纹痕迹。见龙桥远看犹如一只 展翅的山鹰,近看犹如一个结实的壮汉,他的双脚站在水中,粗壮的双臂伸展着,胜似闭庭信步。
没有人进行过调查,见龙桥近300年来躲过了多少劫难,但是它终于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就在去年修筑连元村的农村公路时,幸亏有关部门有文物保护意识,路的位置最终选择在桥北侧十多米处,于是又造了一座新桥,见龙桥又躲过了一场拆桥的风波。
(以年代久远论,现存最古老的桥建于明代,在余东古镇境内。但余东在古代不属海门厅辖,所以称见龙桥为“海门第一桥”也还说得过去。——编者)
作者:李元冲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第一桥在哪里?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