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年前,海门万亩良田工程轰轰烈烈,到目前为止,很多村都形成了规模农业园区,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海门港新区闸桥村千亩农业园区60多位村民正在劳作,有的在移栽大葱,有的在采摘西瓜。
21组村民张菊英边忙着手上的活边告诉记者,她在农业园区打工已有4年多了,农业园区以前主要种植大葱,现在有了大棚,种植西瓜、甜瓜,今年又种起了草 莓、茄子、西红柿。“劳动强度不算大,每天工作8小时,忙的时候需要加班,那时工资也多一点。”说起自己现在的工作,张菊英很满意,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家里原有2亩多地,以前种的都是油菜、花生、蚕豆、玉米等常规作物,亩收入不超过2000元,种植蔬菜大棚虽然收入高些,但起早贪黑太辛苦,还有风险。现 在每年租金就有1600元,打工收入每年也有1.8万元,比以前高多了。据了解,像张菊英那样在农业园区打工的村民有400多名,他们大多是60岁左右的 村民。
闸桥村党总支副书记江斌介绍,该村共有耕地2469亩,农户1049户,多数村民外出,要么做小五金生意,要么做装潢,尤其是年青人,几乎都在外地,在家 务农的都是“50”、“60”人员,大片土地被抛荒。前几年,闸桥村以每亩每年800元的租金价格实施了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1300多亩,其中1000 多亩引进了大葱种植大户,200多亩则建成了钢架大棚,形成了千亩农业园区。种植大户落户后,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其打工,闸桥村村干部因势利导,组织有号召 力的村民作为领头人,带领大家到农业园区务工,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村共有400多个劳动力常年在大葱种植基地和大棚基地内务工,他 们每天的收入多则上百元,少则50元,加上土地租金,每年增收均在1.5万元以上。
葛金美今年已60多岁,她介绍说,两个儿子分别在南京、上海工作,都已在当地安家落户,丈夫有退休工资,家中的3亩多地一直被闲置着。前两年,闸桥村将她 家的土地流转了,每年租金2400多元。流转的土地上种上了大葱,租地的老板请她到园区内打工,她便带着10多位村民加入了打工队伍。在大葱地里打工与以 前种田一样,主要是锄草、松土、施肥等活,而干活的时间一般都在早晚,每天的工资基本固定,平时50元,农忙时节70至80元。虽然儿子与丈夫不让她干, 但她却坚持每天上工,“就当是锻炼身体。”葛金美说。27组村民葛彩娥在大棚内打工,今年已是第3个年头,她说每天上午7点上工,10点就能收工,下午再 干几个小时,收入在60元左右,她还组织了60多人,不仅有本村的,也有隔壁村的。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市闸桥村建成千亩农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