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市革命历史上的三个“第一”(转)

海门 海门人 3073浏览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了隆重庆贺党的90华诞,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决定以“各地第一个党组织、第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第一个党领导下的政权(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为主要内容,编辑出版《在党旗指引下》一书,为此我们海门老建会也收集编写了这方面的内容,今奉献给大家一起学习。饮水思源,勿忘前驱。正是在那艰难困苦中竖起的第一面旗帜,播下的第一个火种,为中国人民指引了前进的方向,正是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继承发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为实现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加倍努力!

以下介绍中共海门县第一个支部、海门县第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和抗日民主政权建立的过程及其对革命的历史贡献。

中共海门县第一个党支部

——三条桥党支部

中共海门县第一个党支部——三条桥党支部诞生地位于今三和镇双高村。

海门,是苏北中共组织建立较早地区之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后,革命洪流开始波及仅一江之隔的海门大地。1925年9月,家住海门磨框镇的共产党员徐玮从上海回乡,举办农民识字班,宣传“五卅”惨案真相,组织募捐活动,他应海门中学学生会邀请,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演讲,在海门大地这块土地上播下了红色种子。

1926年初,旅川沙县教师、中共川沙党支部的共产党员张冠今(又名沈则张)遵照党的指示回乡从事革命活动。张冠今,海门上三和镇横板桥人,他在故乡读完私塾后,通过自学,考入上海龙门师范。学习期间,他冲破学校的清规戒律,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不少新思想。1923年春,他在上海浦东杨思乡任教时,深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懂得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的道理。1925年,经王剑山介绍,张冠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奉命回乡后,开始以三和小学为活动基地,利用教书的机会,广泛结识有志向的社会青年,积极宣传党的主张,教育和培养革命骨干,着手进行建党工作。1926年9月,张冠今任海门初级师范校长兼海门实验小学校长,他利用有利条件,抓紧时机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上课时,他经常有目的地讲一些故事,用浅显、通俗的语言阐述革命道理。诸如“鬼神是没有的”,“菩萨是没有灵验的”、“共产党并不可怕,共产党要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等。他还经常找学生谈心,启发、诱导他们,把一些进步书刊借给学生阅读,并在学生中组织“学生自治会”、“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物色建党对象。在海门西乡发展顾锦扬(三和镇小学总务)、杜思瑜(三和镇小学校长)、陆少梁(三和镇小学教师)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春,经顾锦扬、杜思瑜介绍,又发展了杜恩露、顾焕祺、黄朝栋等人入党。夏,成立海门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三条桥党支部。张冠今任支部书记,委员有:张冠今、顾锦杨、顾焕祺、沈希贵、杜恩露、杜思瑜、黄朝品、黄朝栋、赵俊青、张振明。隶属于中共江浙区委领导。从而,开辟了海门西部地区党的活动基地,为海门县委的建立和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党支部成立后,7月组建成立海门县总工会、妇女联合会和学生联合会,10月底建立农民协会,在党组织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活动。一是开展党的宣传活动。于当年10月11日,为宣传“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海门中学暨海师、能仁、锡类、女中等10所中、小学学生,在中共支部书记张冠今等人的领导下,联合举行游行,冲击国民党县党部。县党部常务委员吴公辕仓惶逃走,省党部特派员陈石泉被拉出游街。农民协会开展了“实行减租减息”、“取消重利剥削”的活动。1929年5月7日,顾焕祺、赵俊青,身带宣传革命的油印传单,走进大兴镇庙会闹市区,乘人不注意时,将暗藏在衣袖里的传单,突然散在地上,随后,由同去的人将传单拾起来,当众宣读,庙场上的人们听到后,当即轰动起来,这样的宣传形式在海门县城茅家镇也进行过多次。

二是自筹活动经费。党支部成立初期,活动经费紧张,党支部曾多次组织党员、农民去地主豪绅和商家筹集经费,以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保证党支部的日常活动。1929年以后停止这一活动。

三是收缴枪支,发展武装。1929年冬,党支部决定组织力量收缴附近4家粮户所备武器。选定以通海镇三叉路口的一粮户家为突破口,该家有1支长枪,经交涉商议后,主动交出。随即劝说通海镇三叉路口的一粮户家,经交涉商议后,也主动交出1支长枪。粮户陆××和俞××两家,也交出了枪支。唯粮户王××不愿交出自备枪支,便由陆克(又名陆骧,时任县委书记)、顾焕祺等前去强行收缴。

1930年5月24日,县军委委员顾焕祺从通东红十四军驻地返家,其父顾锦扬也从三和镇小学回家。当晚,遭国民党海门县警察局长程如松、天补警察分局长景占鳌亲领的反动警察包围,当即被杀害于三条桥顾家宅角。次日晨,黄朝品、张振明等多人被捕,海门西乡党的组织遭到极大破坏。此后,杜恩露、倪华轩、沈希贵、黄朝栋、赵俊青、张冠今等共产党员纷纷转入地下斗争。

三条桥党支部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地领导农民、学生、妇女运动,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作出了革命的历史贡献。三条桥党支部的建立,还为1927年10月底成立中共海门县委和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支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

——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

1928年11月,中共南通特委在海门茅家镇召开六县县委负责人联席会议,要求各县都能组织一支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的骨干队伍。会后,通东地区组织武装小组,至翌年2月,三益、余西、余东等区,先后组织了武装小组,由仇建忠、唐楚云、俞金秀分别领导。他们打起红军赤卫队旗帜,宣传党的主张和武装斗争的道理,收缴地主的枪支,发动农民进行武装斗争。

1930年2月,中共南通县委对通东的各区武装小组进行整顿。

2月6日,中共通海特委根据省委指示,在南通东乡草蓬镇(今海门市货隆镇货隆村)张海澄宅召开大会,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任命俞金秀、仇建忠为大队长,政治委员文海(仇恒忠),政治处主任李超时、唐楚云、俞海清。大队下辖三个中队:一中队长俞秀元、二中队长何兰岐、三中队长俞镜清。在成立大会上,有6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红军。

大队成立后,相继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每天上政治课,出操训练。部队每到一个地方驻扎下来时,都派人站岗放哨,纪律严明,秋毫无患。红军的给养,主要从没收地主的粮食、财物中解决,有时向富裕农民征收,以补不足。

3月,红十四军军部对通海如泰地区红军游击队实行统一编制,改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廷杰,政委俞金秀,陈雪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大队:一大队长吴力子,二大队长陈宗恒。不久,一支队改为二师,师长秦超,政委兼参谋长黄火青,下辖三个营:一营长时茂江后为蔡振扬,二营长陈宗恒,三营长高德胜。

一大队成立后,多次袭击四杨坝、四甲坝、余东镇、货隆镇等地驻有的民国政府县警察队和地方保安队,发动攻打汤家苴等战斗,惩处恶贯满盈的区公所助理陈伯和、凌霄等。他们发动群众,开仓济贫,斗争恶霸,分配土地,威震敌胆。

1930年5月16日夜,在秦超、刘瑞龙主持下,红军第14军2师和地方党组织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再次攻打县境东北部的汤家苴地主阶级镇压农民的反动组织——白龙党老巢,口号是:“消灭白龙党,分配土地,建立苏维埃政权!”5月20日清晨,东起王灶河,西至三马路,各路群众近万人手持大刀、铁叉等武器,沿路与红军汇合攻打汤家苴。交火后,汤宅北部不击而溃,南部敌人凭借工事,组织火力,企图死守。红军50余名突击队员用火油等易燃物塞入主炮楼底部,放火焚烧,顷刻,炮楼内一片嚎叫声。时任南通特委书记刘瑞龙得知师长秦超在阻击三余镇敌增援部队时腹部受伤,战士亦伤亡三四十人,命令撤出战斗。这一仗,汤家苴虽然没有攻下,但它充分显示了我党领导下的群众武装斗争的威力,成为通海地区人民革命斗争史上令人难忘的一页。

因反动势力的疯狂围攻,二师师、营的领导人先后牺牲,武装斗争坚持了半年多就失利了,通东的党组织也遭到了破坏,使革命被迫处于低潮。然而,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被反动势力所吓倒,他们继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斗争。

中国工农红军江苏第一大队成立纪念碑位于海门市货隆镇货隆村。

第一个党领导下的政权

——南通东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1928年9月初,中共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通特委,12月在海门召开通、海、如、泰、启、靖六县县委领导人联席会议,决定根据党的“六大”精神,把群众日常反抗引向武装斗争,在乡村组织赤卫队,并扩大红军,进行暴动,适时建立工农民主政权。中共南通县委委员聂洪纶、刘瑞龙等先后到现海门境内的通东地区开辟工作,领导农民进行农历年关斗争。腊月中旬,在俞家沟(王浩镇)召开了2000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向农民提出了不交租、不交粮、不交捐、不还债(欠地主)的行动纲领,受到了与会群众的一致拥护。并根据大会群众的要求,当场镇压了恶霸地主俞兆歧、俞兆魁,将没收的粮食全部分给贫苦农民。1929年农历年底,武装小组镇压了专替国民党地方恶势力通风报讯的狗腿子马士良父子,第二天又打死了最凶恶的地主狗腿子陆大,狠狠打击了地主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同时,红军游击队武装斗争也取得了筹款、购买和收缴地主枪支、攻打国民党警察局,缴获10支枪支、数百发子弹等胜利。农民看到,通过斗争,保卫了自己的利益,革命热情高涨。在这种形势下,我县通东地区率先建立红色政权。1929年2月6日,中共南通县委在三益乡仇家园(现海门四甲镇仇家园村),召开了5000人的群众大会,成立了南通东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以后在党的领导下,与当地革命武装密切配合,开展1929年10月首战汤家苴、1930年3月镇压陈伯和、攻克四杨坝、四甲镇和1930年5月再打汤家苴的武装斗争。1930年下半年,通东红十四军失利,苏维埃政权便停止活动。

——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

1938年3月21日海门沦陷,国民党县长魏湛元弃城(茅家镇)逃往江家镇组织流亡政府。4月17日台儿庄抗日战斗胜利结束,国民党县政府遂迁回茅家镇。9月21日,日军再次进犯海门,国民党海门县政府再次流亡江家镇。1940年11月初,新四军三纵八团由团长王澄、政委彭德清率领向启海地区挺进。迁至江家镇的海门县政府由季强成兼任县长,他获悉新四军三纵八团即将进入海门境地时,即以主持孙中山纪念会的名义,把县府各科官员与各区行政长官共100余人,集中在三益中学广场上,公开声明与共产党合作。会后,组织人员书写标语,在街头张贴,迎接新四军东进。是时,新四军三纵八团从江家镇西市梢鱼贯进入三益中学操场,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此时,茅珵领导的崇启海常备旅也已从通海地区开到了江家镇与八团会师。两支部队在江家镇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两路抗日健儿被欢迎群众团团围住,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新四军接管了国民党海门县政府,重新建立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海门县政府。县政府下设秘书室、一科、二科、三科,县长仍由季强成担任。部队在江家镇稍事休整后便继续东进,开赴启东。

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正确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巩固和发展“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召开县、区两级国民参政会,团结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一切抗日力量。组织农抗会开展减租减息,同时发动参军运动,做好拥军优抗工作。改变田赋制度,由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公粮、公草、公棉等实物,以保证供应部队和抗日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并开展工商税的征收工作。抗日民主政府及各级行政干部刻苦工作,全心全意为抗日群众谋利益,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海门县抗日民主政府位于江家镇解放后的海洪乡乡政府内,纪念碑就竖立在乡政府内,后因镇区建设,迁至乡政府附近的轧西村。2002年开始,海洪乡并归刘浩镇。

陆海忠 胡立成 韩芒雄 编写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市革命历史上的三个“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