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辖镇。1949年设三和、滨海、三民、路南乡,1957年合并称三和乡,后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4年设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5公 里。面积37.2平方公里,人口3.6万。通公路。辖向荣、高北、兴隆、向民、高南、兄弟、桕生、大兴镇、岸角、洪北、自新、工农、培新、斜洪、和宏、太 平、三和、社南、斗争、快乐、牛洪、近江、三南、横桥、沿江、创业、三民、志气、三圩、新沙、远征、创新、江淤33个村委会。农业种植玉米、水稻、棉花、 黄豆、赤豆、油菜等。特产薄荷、小辣椒。副业以种桑养蚕、水产养殖为主。企业有纺织、服装、皮鞋、毛条、发条、机械、轻工、印刷、化工、建筑、建材等行 业。
一、全镇概况:
三和镇位于海门市西郊,东以宋季河与海门市区分界;南与海门开发区、沿江 渔场、种羊场相连;北与天补镇相接;西与通州市川港镇毗邻。西至苏通大桥8公里,南距海太渡口5公里。区内沿江公路、富江路、大港公路等五横四纵九条高等 级公路贯通东西南北;进入市区唯一的内河航道——浒通河穿境而过;规划建设中的宁沪铁路纵向通过。2006年,全镇总面积36.5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 积3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31公顷。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37个村民组,13163户,33796人。其中外来人口468人,非农人 口1230人。镇村从业人员20702人。地区生产总值15.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6877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3亿 元。
三和镇地处长江下游,原是一片汪洋大海。早在乾隆年间的二十年代(1736年—1756年)陆续涨出 来了一大片沙滩,并命名为“裙带沙、大洪沙、玉心沙、复兴沙”。那时的裙带沙和玉心沙录属通州管辖;复兴沙和大洪沙录属崇明县管辖。乾隆33年(1768 年)由江苏巡抚决定将以上四只沙划归海门直隶厅管辖。三和就在那时有这四只沙合组而成。当时有徐、杜、沈3家在此处开设小店,故取名三和。民国16年 (1927年)夏,1957年合并属汇通区的三和、滨海、三民、路南4个小乡,建立三和乡。1958年建立三和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三和乡,乡政府所 在地上三和镇,1994年撤乡建镇,镇人民政府驻三和大港公路与南三公路交会处。全镇下辖33个村,367个村民组。2002年,全镇33个自然村合并为 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37个村民组。
三和镇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花友蜂场全国有 名,职工100多人。60年代办起了农具厂、农机厂、砖瓦厂等企业。80年代中期,三和镇“两条一锁”——三和镇毛条厂、三和村毛条厂和上海求精锁厂海门 分厂称雄海门。88年成为第一批工业经济超亿元乡镇。1990年,有企业33家,职工2105人,工业总产值1.5亿元。200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 亿元。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5.4亿元。主要包括:机械五金、纺织绣品、电子材料和汽车相关产业等4大支柱产业。
境内有中新初中,中心小学各1所;中学生1029人,小学生1300人;教师148人。先后荣获“文明单位”、“百分考核优秀单位”、“科普宣传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南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
三和镇是属革命老区,早在1927年,海门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即三条桥党支部在三和地区成立(今双高村境内),由党支部书记张冠今(公开身份为三和中心小学校长)、支部成员顾焕棋、顾锦扬、杜恩露等人组成并带领三和人民开展了艰苦卓越革命斗争。
二、知名企业
南通恒嘉公司是我镇首家实现多元化经营的市骨干企业。总占地70亩。公司一期工程——南通恒嘉厨具有限公司占地8亩,主要从事玻璃锅盖的生产、销售,产 品全部外销,年出口创汇420万美元。公司二期工程——南通恒嘉厨具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合资兴办了南通恒嘉空气过滤器有限公司。占地18亩,投资2000 万元,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主要从事空气过滤器机芯和整机的生产销售,产品全部销往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06年1月份建成进入试生产。空气过滤器 项目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8000万元。2005年3月,恒嘉公司又征地50亩,开工建设三期工程——高分子塑料项目,注册资本200万美元,总投资 300万美元。恒嘉公司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亿元,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南通三瑛电子有限公司是生产电解电容器用电子正负极箔及铝电解电容器的专业厂家。公司一期占地12亩, 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