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战地县立海门中学(转)

海门 海门人 1778浏览

战地中学,是民国海门县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一所中学,即县立海门中学,是今天的江苏省海门中学前身之一。

1938年3月,侵华日军占领海门县城茅镇以及三厂等地,民国海门县政府被迫向东迁移至海门东部的江家镇。1939年2月,在时任海门县长郑枢俊(江苏涟水人)的倡导下,县立海门中学创立,由于当时正处于战争时期,这所诞生在抗日烽火之中的学校,又称“战地中学”。建校初期,这所县立中学办在江家镇的三益中学里面,三益中学是当时江家镇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私立中学。由于是政府办的公立学校,战地中学由民国县政府拨款。刚开始学校设有初高中,规模为:三个初中班,学生110人;两个高中班,学生数十余人,时任校长为陈卓云。

1940年4月,原海门县长郑枢俊去职,由季刚接任海门县长。季刚,字强成,是著名政治活动家季方之弟。同年11月,在新四军东进后,还兼任江苏第四区专员公署专员。季刚接任后,非常重视县立中学的办学,曾提出“政教合一”的施政方针,亲自兼任战地中学校长。随着形势的发展,7月,季决定将战地中学迁至海门三阳镇东南的芝香仓

芝香仓是渺小的,甚至在县级的地图上都找不到它;芝香仓又是不平凡的,战火硝烟的年代,这里办过著名的三所抗日学校:继述中学、战地中学、东南中学。

仓,原是指仓库、仓廪、粮仓,储存粮食的地方。海启一带常常指大户人家的住宅,所以,地主的住地常常称为“仓”,日久,这种称呼也就成了当地的地名。芝香仓又称倪芝香仓,是一处地主的大宅院,主人叫倪木林,是个开明地主,人缘不错,上世纪初从凤凰桥迁来。他相中的这块宝地,大概有30来亩地,于是,在这里建造了倪姓大宅院。据说房屋就有108间,有内院、外院,宅沟、吊桥,其范围称“七进六场心”,可见当时的规模之大,名声显赫,在周围颇有影响,所以这里也叫倪芝香仓。但现在知道这个地名的人已经不多了。三阳镇镇东郊有个路边小镇,名叫斜(海门话读“xia” )桥,它的东边有条南北向小河,这里就是海门与启东的分界线,河东向南三四里许,就是芝香仓。这里原属海门三阳乡,解放后划归启东县,原为启东聚南乡,前几年乡镇合并,现在,“倪芝香仓”确切的位置为启东市王鲍镇刘周村六组。

笔者曾为编写海门中学校史来到战地中学所在地倪芝香仓:这是一块村子里难得见到的偌大的田块,地势明显要高出四周,当年的108间老房子已荡然无存,周边是宽阔的宅沟,沟河边大片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大地一片寂静,可以想象当年大宅子的气势。这片默默无闻的田野,当年战地中学、继述中学、东南中学三所抗日民主联合政府举办的学校,在这里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域名的更迭,老人的离去,这里已被人们遗忘,并且很快会彻底消失。

当地的倪惠如老人已83岁,是芝香仓倪氏的后人,算是倪木林的第八代子孙了。当年战地中学在这里办学的时候还是个儿童,还依稀记得那时的一些情况,他的父亲倪友松,是南通师范第三届毕业生,就是在这里的战地中学教书。他还记得的有,战地中学的校长陈卓云、教导主任陈一定、体育教师施振球等人。虽然旁边的三阳镇上有日本鬼子的碉堡,日伪军常常来到乡下扫荡,但这里学校办得很热火,孩子们经常到这里看他们上课、听学生们唱歌和做操。

三厂中学退休教师郁重德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

在抗日战争的时候,海门县城被日寇占领,在三阳镇旁边办了战地中学,我的伯父郁扶轮,就是在战地中学任语文老师。战地中学的校址在三阳镇的倪芝香仓,这里是赫赫有名的几进几场心的地主大宅院,有很多的瓦房,场地也很大。我的叔父叫郁正康,他家的宅子就靠在学校附近,他当时在战地中学任数学老师(笔者注:郁正康,著名数学教师,解放前后长期在海门中学任教)。战地中学里的课程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外语、理化。而在当时的形势下,抗日爱国、救国救亡、反对内战等爱国主义的教育占了主要内容。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等革命歌曲是天天在唱的,整天歌声不绝于耳。扭秧歌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大家的抗日情绪特别高涨,虽然形势紧张,生活也非常艰苦,但是,师生们的心情愉快,团结协作,精神饱满。同时这些也影响和感染了周围的群众,这个在敌后办的新型和进步的学校,远近的学生闻讯来报名求学,芝香仓成了闻名一时的地方。几年后,战地中学因敌寇扫荡而停办,我的伯父郁扶轮又办起了扶轮文化补习班,用战地中学的教育模式搬到沦陷区来办。后来形势越来越紧张,在一次语文课上,伯父讲到,当前全中国连一张安静的学生课桌也不能放了时,竟然放声大哭,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

成立学生服务团。1940年9月,为配合形势的需要,海门县长兼县立战地中学校长的季刚决定成立海门学生暑期服务团,“学生服务团”以战地中学学生为骨干,并联合附近的能仁、海霞、三益中学的学生参加。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组织青年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学习、宣讲抗日的道理与文章,下乡宣传和发动人民群众,启发他们的抗日意识,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群众抗战的信心。这个举动不但在农村中造成积极的影响,对青年学生本身也是一个教育和锻炼的极好机会。季刚任命林英(中共地下党员)为服务团总干事,数十名团员首先集训了一个星期,由林英辅导讲解《论持久战》等文章。轮训结束后,服务团成员深入各个乡镇,宣传抗日主张。他们采用的形式主要有:写标语、出壁报、演活报剧、开群众会等,和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种活动,得到了人们的支持,扩大了抗日民主政府和共产党的影响,也锻炼、洗礼和发展了进步的力量,尤其是先进青年学生的成长。后来,战地中学的这批参加暑期学生服务团的大部分学员,在党组织的教育帮助下,投身革命,有的就地参加工作,有的北上盐城“抗大”分校学习,有的直接参加了抗日的队伍。

西迁沙家仓。1941年初,日军进犯三阳镇,这里战事频繁。战地中学往东搬迁至海复镇西沙家仓。由于海复镇地处敌后,新四军东进后,新四军一师司令部就驻扎在海复镇通海垦牧公司,这里抗日民主政府的力量大增,学校易生存,加上当时海复镇附近有好几所进步学校,如抗大九分校、通师侨校、私立海门中学下校、继述中学、海复小学等,所以,战地中学一边坚持敌后教育,一边参与抗日救亡运动。该年5月4日,战地中学的全体师生和海复镇的其他几所学校一起,参加由新四军一师师部、海启行署在垦牧公司四合院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三周年大会”。纪念会上,新四军一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军区政治部主任钟期光等领导在纪念大会上讲话,他们对当前的战局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号召各界人民和全体青年行动起来,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去,要求广大师生发扬“五四”革命青年的光荣传统,在党的领导下,站在抗日斗争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自己的青春。会上,日本反战同盟代表也发了言,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决心与中国人民一道,与侵略者作斗争。活动举办了三天,各校开展作文、数学、演讲、歌咏、球类等比赛,还举办成绩展览会,学生们与新四军部队的战士们一起联欢,载歌载舞,传播了真理,宣传了抗日,密切了革命部队与师生的关系。活动结束时,粟裕师长亲自为获奖的师生颁奖,广大师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深刻的教育。

1942年6月,鉴于抗战形势和对敌斗争的需要,海启行署决定,由战地中学(县立海门中学)、启东县立中学、崇明县立中学合并,建立“海启崇联合中学”。7月,战地中学并入海启崇联合中学。战地中学从1939年2月建立至1942年6月,实际存在了三年零四个月。

战地中学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它是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学校,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在海启地区艰难困苦的特殊环境里,坚持敌后办学、游击教育,师生坚定信念、满怀希望、坚持抗战,在海门和海门中学的办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海门市老促会韩芒雄荐)2015年9月30日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战地县立海门中学(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