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通棉三厂由张謇先生在上世纪初创建,大力推动了海门地区的工业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产业结构调整转型而被逐渐遗弃,但是尽管破败却仍然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如何保存城市的工业文化特点、转化老旧工厂的使用价值、探索工厂旧址改造与再利用的方法,是社会发展中关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的重要课题。
引言
我国诸多城市正面临结构转型,转型建设期间大量废弃或闲置的厂房、仓库和工业用地,形成了工业遗址,而在城市高速发展中,国内工业遗产遭到巨大的破坏,土地也被开发成各类新项目,城市的工业文化特色将逐渐消失。如何对场地遗留的建筑、管道设备等工业设施采取改造与再利用已经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话题。
本文通过研究当今社会对工业遗址改造与再利用的迫切需求,对海门市通棉三厂厂区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项目开展设计研究,探索适合本土工厂厂区旧址改造的可行性办法。
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概况
海门市通棉三厂原身为张謇先生于1914年创建的大生第三纺织厂, 大生三厂厂址所在地为原海门常乐镇南湾,大量纺纱职工聚居生活逐渐以大生三厂为中心辐射开来,最终形成城镇。1966年国营后扩大生产规模并更名为南通第三棉纺织厂,简称通棉三厂,是海门轻工业的支柱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通棉三厂在上世纪90年代末陷入低谷,于2003年被华润集团合并,现称南通华润大生纺织有限公司。
海门市地处长江北岸,地貌平坦。张謇先生为了报效家乡,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发达的经济水平,再加上海门自古盛产棉花,通棉三厂建设于海门市三厂镇中心,其厂区占地面积210680平方米(如图1)。
图1 红色虚线内为通棉三厂厂区平面
通棉三厂建设初期就严格遵照近代科学的区域规划理论指导,将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了严格划分,主要分为生产区、存储中转区、行政管理区和生活区四大部分。随着厂区的现代化改造,在早期布局的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合理完善。
现阶段的通棉三厂厂区主要分为东、中、西、南区四大部分,西区为旧生产车间区;中区除了一小部分生产车间其余均为附属辅助设施区;东区为新生产车间;南区为行政管理以及工人日常生活区域。对于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价值在于以下几点:
(1)历史性价值:通棉三厂厂区旧址是南通棉纺织工业发展的见证和缩影,反映了海门人民勤劳淳朴的特性,展现出棉纺织产业和滨江地域文化的融合升华。
(2)文化性价值:通棉三厂所遗留下的工业旧址及其所蕴含的工业文化成为整个海门城市的特色和历史象征,对于城市而言这将是最能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3)经济性价值:改造相对于重建能节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促进开发,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教育性价值:通棉三厂厂区旧址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已经融入了日常中,潜移默化的将棉纺织业的特殊工艺和技术传递给人们,将厚重的历史沉淀发挥出教育作用。
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改造策略与方向
工厂旧址更新和保护需要科学的定位与合理的规划,通过层次推进逐步完成。反复论证,制定严谨的执行计划,明确设计思路以保障长期统一贯彻,项目合理分期同时布置节点,脚踏实地的逐层推进,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完善所遇到的问题,适当拉长改造周期以确保各时段新理念与新技术的嵌入。
国内外对旧工业区整体性改建案例的增加及社会逐渐认同的工业遗产保护理念,预示着整体性的旧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将成为发展主流。而海门市通棉三厂的优势在于它是整体的一个工厂厂区,内部有完备的道路交通、各时期诸多的产业建筑、管道线路等辅助装置和设施以及完整的绿化生态系统,所以其区块整体性决定了改造潜力巨大。
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是各个环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统筹。地方政府主要作用在于:制定并论证正确有效的整体发展规划;为厂区旧址改造项目制定配套的政策方针;吸引各种新型产业进驻;在旧工业厂区更新的过程中加强系统化管理。
对于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可以提出分期建设、重点保护的方法,将具有历史价值的老钟楼、原棉车间和总办事处作为工业文化建筑很好的保护起来,对其内部进行有目的的利用,将原厂区的工业文化特征保留了下来。
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应该纳入海门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调整具体思路与方向,维持厂区功能的完整性,保留建筑、生产设备、机械等构成元素,还原工厂真实性,还原工厂生产氛围,将纯粹的商业用途拓展为维护、传承、发展工厂生产文化的综合性用途。
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改造与再利用的探讨
1. 可持续性发展
通棉三厂发展历史近百年,在改造与再利用的过程中更应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对此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 保持历史痕迹:厂区旧址中现存历史建筑有钟楼、总办事处(公事厅)、原棉仓库等遗址,这部分建筑修建于工厂创建时期,造型风格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如图4),在改造和再利用过程中需要重点保护这部分建筑。
图4 厂区内典型的中西合璧式老建筑
(2) 开发产业经济:获取改造经验后对外也能宣传施工模式,推动施工行业发展;大力推进资产转型,推广国内外相关案例成熟的产业转型方式;工厂厂区的游览观光价值也将得到体现,内部保存各时期的工厂遗址也将发挥出历史文化的魅力,发扬张謇文化,弘扬城市精神。
2.以人为本
通棉三厂旧址改造的前提必须满足人群对生活环境空间的各项需求,改造定位为提高区域经济水平、完善教育和居住条件的综合性休闲游览空间,带动工人再就业,维持社会的稳定;发扬本土棉纺织文化精神建设;提高当地艺术文化水平和大众素养;改善当地困难居民生活;整合码头休闲区完成运河景观带建设,增加三厂镇公共休闲区面积,提高群众精神文明生活。
3.多元化发展
(1)空间的原始性:承认各空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从而保留原本的建筑结构和面貌,不做过多的后期调整,以保护为基本要求,使其体现出各时期的时代性。
(2)空间的通用性:空间的使用具备一定弹性,在功能性上可以满足不同的空间需求,调整速度快,再利用程度高。空间规划平均、体量充足,以适应各种功能空间的改装。
(3)空间的置换性:在不对原有空间做出大规模整改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新功能需求,同时不破坏原空间外貌、结构,将不同使用功能在同一空间内循环使用起来。
结束语
对于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改造与再利用的研究,明确了工厂厂区旧址改造与再利用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规划,摸索适合本土有关改造项目的方法;改造项目的所有功能结合群众生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结合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设计,整合了关于工厂旧址改造设计的结构框架,将方案的分析评估、基本目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前期准备工作深入细化,为后期设计方案的实施打牢基础,全面考虑交通、环境、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为项目的顺利发展提供保障。作为找寻符合地区工厂旧址改造的思路, 后续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
作者简介:朱磊,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教师,讲师。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谈海门市通棉三厂旧址的改造与再利用研究(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