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张謇的十二位老师

海门 海门人 4799浏览

张謇的十二位老师 作者:岑 艾

 

一、邱畏之
张謇5岁到11岁师从海门邱畏之。公元1853年(清咸丰三年)5月25日,卯时,张謇先生生于海门常乐镇。1856年张謇4岁时由其父张彭年始教识《千字文》。1857年正月,年仅5岁的张謇竟能熟背《千字文》,其父母“遂命随伯仲叔三兄入邻塾,从海门邱畏之先生。邱先生(生卒年月不详),海门常乐镇人士,以教私塾为业,其塾紧邻张宅。张謇师从邱畏之从1857年起至1863年止,前后共计七年,学习主要内容为:《三字经》、《百家姓》、《神童诗》、《酒诗》、《鉴略》、《千字诗》、《孝经》、《学》、《庸》、《论》、《孟》;1863年下半年始授《诗经.国风》。
二、宋蓬山
张謇12岁至14岁师从西亭宋蓬山。1864年(清咸丰三年)正月,“延西亭宋蓬山先生效祁授叔兄五弟与謇三人。1866年6月宋蓬山病卒。张謇师从宋蓬山从1864年起至1866年6月止,共计二年半。学习内容为深入学习《三字经》、《千家诗》等过去学过的书籍和新授《四字鉴》、《礼》、《春秋左传》以及作八韵诗等。
三、宋紫卿
张謇14岁至18岁师从西亭宋紫卿。1866年6月宋蓬山病卒后,张謇师从宋蓬山先生之子宋紫卿读。宋紫卿才学过人,教授甚严。张謇师从宋紫卿的时间跨度从1866年秋天始至1870年冬天止,共计4年半。学习内容为《礼》、《春秋左传》、《仪礼》、《周礼》、《纲鉴易知录》、《通鉴纲止》等。其间发生了件众所周知的大事,就是:“冒籍风波”。所谓的“冒籍风波”也就是:按照古时候的封建科举制度,凡三代内未有人考取秀才以上功名的人家即为冷籍,如有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将要受到一系列不平等的对待,1867年15岁的张謇在通州西亭师从宋紫卿及问业宋璞斋先生时,两宋先生力主冒如皋籍人士参加考试,而张謇之父“唯两宋先生之言是从”。1868年10月张謇以如皋籍张姓人士之名考中秀才,从而常被如皋张家以“不泄之功”而敲诈勒索……。
四、赵菊泉
张謇19岁至21岁师从海门训导赵菊泉。1871年(清咸丰十年),张謇因“冒籍风波”发生后,苦不堪言,举步维艰,故而寻求归籍海门。1871年正月,张謇正式师从时任海门厅训导的赵彭渊先生菊泉。赵彭渊系无锡人士,生于1807年卒于1882年。张謇师从赵师学习的时间从1871年正月始至1873年止,前后共计3年,学杂各费均由赵师无偿资助……。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为纪念恩师赵菊泉,张謇与一些旧时同窗好友在海门训导署舍后建“赵亭”并竖碑立像以弘扬赵师之德。然百年沧桑,“赵亭”早已不复存在。据悉,2006年7月,江苏省海门中学已在该校内“赵亭”旧址复建此亭,以致纪念。
五、李小湖
张謇22岁起师从临川李小湖。1874年(清咸丰十三年)2月,张謇应孙云锦先生之邀往两江总督署地江宁,一边任职发审局,一边投考钟山书院,被钟山师院录取为第一名,1874年4月,张謇遂从李小湖,直至后来随庆军离开江宁时止,李师系国内著名的学者。张謇从李师时间虽短,但他们之间情深谊厚。1878年2月8日,李小湖病逝时张謇有日记记载:“知李师于初八日归道山,惊胆欲绝。余之得见吾师也,以文字始,而每见必加策厉……”。
六、张裕钊
张謇22岁那年的下半年起师从武昌张裕钊。1874年(清咸丰十三年)8月,张謇在江宁经孙云锦介绍师从江宁风池书院武昌人张廉卿裕钊,学习主要内容为:《韩昌黎》、《王半山》、《晋书》等,十月岁试,取一等第4名,学业大进。张师系国内著名学者,张謇从张裕钊学习时间从1874年8月起至随庆军离开江宁时止。张謇与张裕钊之间师生关系极好,1885年9月13日,张謇中“南元”后,第二天就写信给先生报喜,称其为武昌师。
七、杨黼臣
张謇24岁时师从怀远杨黼臣。公元1876年正月张謇在江宁惜阴书院拜安徽怀远人杨黼臣为师学习艺制。扬师系国内著名学者,其同李小湖、张裕钊均为闻名海内外的大师级人物。当年4月张謇应科试。经古制艺正复四场皆第一,补廪膳生。张謇从杨师的时间从1876年正月起至其随庆军离江宁时止。
八、翁同龢
张謇29岁时始同与常熟翁同龢有书信来往。1881年6月,张謇随庆军驻防山东蓬莱,因军务为吴长庆拟致翁同龢函,时翁同龢任左都御史,至于张謇何时、何地正式拜翁为师,成为翁之门生,待考。翁同龢对张謇有知遇和举荐之恩。1922年(民国十一年)在翁同龢逝世十八周年时,为了永久纪念恩师翁同龢,张謇特在南通黄泥山上修筑一座“虞楼”并树碑立像,以寄托对恩师的无限哀思。
九、孙云锦
张謇称桐城孙云锦为孙师,称孙师妻室为师母。1869年前后,张謇因“冒籍风波”所困时,孙云锦系通州知府,为张謇归籍海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孙云锦对张謇有指点人生和举荐帮助之恩,恩重如山。1892年3月7日(农历二月初九)孙云锦病逝。“讣至,为位而哭。海门乡人,闻而会者数百人……通人以先生豁免附城三税局,故亦设祭。”
十、孙寿琪
张謇曾从孙寿琪学习,敬称孙师妻室为师母。1871年张謇归籍海门从赵菊泉学习时,赵乃海门厅训导有近一半时间不亲自授课,而太仓人孙寿琪时任师山书院院长,是张謇的主讲导师,而孙寿琪的夫人对贫困的张謇疼爱有加,以至数年后张謇对师母的关怀,仍然感动不已:“忆童时最为师母钟爱,冬天留謇住宿,夜里用‘汤婆子’放在謇的被子里暖足……”,真是恩情浩荡。
十一、宋璞斋
张謇敬称西亭宋璞斋为师。1866年至1870年张謇在西亭从宋紫卿先生时,时常因学业上的事而问业於宋璞斋先生。而所谓的“九百九十九”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与张謇之间。1868年10月张謇考试名列百名之外,宋璞斋先生大诃责,谓:“譬若千人试而额取九百九十九,有一不取者,必若也”。从而激发了少年张謇,他在塾之窗及帐之顶书九百九十九五字为志,发奋苦读……。1886年宋病卒于山东候补知县任上,张謇哀伤无比,即赴西亭协助孙氏处理宋师后事。对宋之妻室孙氏以长辈相称(而未称师母),由此可见,张謇对正式拜师学艺的老师与平时有问业接触的老师虽然都很尊敬,但在称呼上是有所区别的。
十二、徐石渔
徐石渔(1814 -1892)海门常乐人。公元1869年至1870年(清同治八至九年)张謇在通州西亭宋琳处读书期间,因回家拿衣裳钱物等,时而归。据考证,张謇为徐石渔先生撰写的墓志铭:“謇方十五、六岁时,父命谒先生,先生与之剧谈、大喜。逢人称张氏有子,后又偿从问业,而所娶者先生族也”。由此可见,对张謇而言,徐石渔既是自己夫人徐氏的长辈,又是自己学习上有疑问时可以请教的先生(问业之师)。因此,事实上徐石渔没有教过张謇一天课、授过一本书,而张謇对徐师、对长辈敬重十分。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史料,在张謇先生的一生中,可称得上是张謇老师的共有十二个人(甚至更多,实际上张謇还有一些“问业”之师未为人知)。而真正在私塾或书院教授过张謇的有八位,他们分别是常乐邱畏之、西亭宋蓬山、宋紫卿、无锡赵菊泉、江西李小湖、武昌张裕钊,安徽杨黼臣和太仓人孙寿琪。而在张謇一生中直到其晚年都时时感恩在怀且为他们立碑、建楼、建亭的恩师却只有两位,他们分别一个是在海门训导任上帮张謇渡过人生中最艰难困苦时期的无锡人赵菊泉,另一个就是在京城虽然身居高位却对张謇有举荐之恩的常熟人翁同龢。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张謇的十二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