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兵房与四贯

其他 海门人 362浏览

兵房与四贯

作者:管霖

在如东县2009年前的版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县城掘港东南12公里处,有一座小集镇叫“兵房”。小镇以瓜果之乡、海鲜之乡、棉花之乡而驰名于大江南北;崇、启、海沙地人把兵房谓之“第二故乡”。那么,兵房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形成于何年、因何而得名的呢?

兵房是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创立大豫盐垦公司的产物,应出现在大豫镇之后。形成于民国10—15年间(1921—1926),位于大豫盐垦公司内鲨鱼丫子(兵房大河)与四贯河交汇处。以四贯马路为中心,骑跨鲨鱼丫子。当时,河南路西属南一区公司(今徐征村),路东属南二区公司(今马家店村)。河北属中二区公司(今一门闸村、强民村)。

近百年来,人们对于“兵房”一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难以定夺。有人推测到“清末掘港场的四境乡群”之中,也有人谓之民国初年有“盐兵”在此修建营房,故有“兵房”之称,但与史料记载和调查取证,不相吻合。《大豫镇志》记载,清末民初兵房尚在一片沧海荒滩草荡之中,对兵房的得名无确凿之证。为了基本弄清兵房得名的来龙去脉,笔者查阅了相关历史资料,且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获得与其相关的部分例证。据一门闸村103岁(1910年生,已故)的周九云老人回忆,他9岁随家人到中一区开垦生田,常沿鲨鱼丫子向东去跑海,从未看到过盐兵,那时也没有兵房。再据一门闸村姚逸夫(1916年生,已故)回忆,民国5年(1916),十贯大堤筑成后,堤内大片荒滩变成绿草地,大批本场人(泛指老圩地区人)到此放牛,公司不让放,常发生争执、打架,影响开垦。于是,公司为维护公共秩序,确保有序开垦和水利设施建设,组织了126人的实业队,分布在各大区的交通要道口。在兵房大桥口搭建了2间房子,派6个兵轮流值岗。1990年,大豫镇居民赵庆仁(1910年生,已故)口述,“他是山东鱼台人,25岁(1925年)参加大豫盐垦公司实业队,曾在兵房站过岗。”2013年,原兵房商业总店经理张祖修(已故)说:“在老兵房大桥北桥堍东侧确有2间兵丁值岗的茅草房,新中国成立前后,住着居民。1958年,疏浚兵房大河时被拆除。”由此推断,兵房一名应源自大豫盐垦公司实业队兵丁值勤之岗房,故被当地人称之为“兵房”。

追根溯源,兵房的原名叫“四贯”(亦称“四管”)。何谓“四管”?大豫盐垦公司为使鲨鱼丫子两岸匡河咸水能经大河排入大海,便从丫子最西端起,沿两岸向东每一匡(1.25公里)埋设一段涵管。人们利用涵管为路标,从第一段涵管向东数起,数到第4根涵管埋设之地,便称作“四管”。“四管”之地名便由此而产生。

起初,此地仅几户人家,随着大豫盐垦公司的壮大和发展,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启海人纷纷迁徙至此,开荒、垦殖、经商。由于启海人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加之头脑灵活商品意识强,逐渐在“四贯”马路两侧搭建起茅草房,开设小商店,最早的一家,店主姓沈,位于老兵房大桥的北桥堍西侧,与实业队值岗房对面。民国15年(1926)后,人气日渐旺盛,南一区公司还在兵房办起一家“溥益”农民供销社,专营食油、桐油、铁钉、毛巾、布匹、烟酒、食糖等日用品。初步形成了一个小集市的框架。

抗日战争爆发后,兵房亦成为沿海地区的军事重镇,日伪军在此修筑两处据点,瞬间,兵房及周边地区白色恐怖,居民饱受其害,严重威胁着交通和商贸等业的发展。居民陆福元以开“花行”为名,掩护中共地方干部,被誉为“红色商人”。民国36年(1947),国民党军队到沿海一线扫荡,烧毁兵房镇半条街,致使居民生活、商店经营再度陷入困境。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兵房商贸业得到快速复苏,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据1950年初,兵房私营商业情况调查资料显示,全镇有商业户173家,16个经营项目。分别为中西药店2家、摊贩15个、花业28家、粮业16家、鲜肉业10家、杂货店60家、点心业8家、菜馆3家、理发店8家、客栈7家、照相馆2家、染坊2家、豆腐店2家、茶食店6家、糖坊1家。

兵房商贸业的崛起,带动了政治、经济、文教、交通的发展。1949年初,掘东区公所迁址于此(新建路3号,至1996年区撤销)。是年夏,建立兵房小学。11月,建立兵房棉民合作社(供销社前身),1952年,兵房在全县首批成立铁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建立兵房轧花厂。是年秋,创办兵房初级中学。1957年起,为兵房镇治驻地。鼎盛时期,金融、交通、司法、邮电等驻区、镇单位达30多家。兵房,不仅成为掘东区的中心镇,而且被列为全县“八大建制镇”。

20世纪40年代,兵房有河南、河北两条街(亦称老街)。50年代初,划分兵小街、坚持街、胜利街。回眸兵房充满着历史沧桑,不到0.5平方公里的镇区街道曾历经4次重大变化。1958年,拓浚兵房大河,拆除了河北东西老街;1962年冬天,拓浚兵房向南四贯河,河南老街向东移址;1970年冬,拓浚兵房向北四贯河,拆除河北南北老街。因镇区变化频繁,伤筋动骨,伤痕累累,街道得不到整治,全长1000多米一条南北主街道,街面房高矮悬殊,街道宽窄不一,车辆经过尘土飞扬,交通拥堵屡见不鲜。1996年5月,旧城改造,在镇区人民路东侧拓宽改造中,共拆除28个单位和74户居民旧住房,拆除面积1.60万平方米,新建单位用房,店面房面积2.8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商住楼面积1.50万平方米)。这就是镇区街道发生的第4次关键性变化。通过几年艰辛改造,成效凸显。1999年,兵房镇列入江苏省222个重点中心镇;被评为首批县级新型小城镇。

进入21世纪,兵房镇政府继续加大镇区建设力度,镇区面积扩大到1.5平方公里。2001年1月,在健康路北侧,建成总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农贸市场,时属苏北地区农村集镇之最。至2005年,已建成农副产品一条街及工业园区。随着镇域区划调整,2009年5月,大豫镇与兵房镇合并,大豫镇治设在原兵房镇。兵房镇区归属大豫镇兵房居委会。至此,兵房镇虽在如东版图上消失,但仍作为永久性地名流传于社会。

(参考资料:《大豫镇志》《张謇农垦事业调查》《张謇与近代社会》《如东县商业志》)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兵房与四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