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方言称得上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海门有两种方言,一种是沙地话,一种是通东话,王洪钟主要对沙地话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这种方言保存了完整的四声八调,有着鲜活多样的构词类型,适合古雅悠长的诗词吟诵,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吴歌小调,还有着丰富生动的声腔气韵。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洪钟还发现,在海门方言中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沙地密语竟然用了反切注音法,现在已经极少有人能够掌握了。他感慨,面对这样一份珍贵的方言遗产,我们唯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留住方言,记住乡愁。
海门山歌的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明嘉靖年间《海门县志》中记载的“山歌悠咽闻清昼,芦笛高低吹暮烟”,清光绪年间《海门厅志》也有“万籁无声孤月悬,垄畔时时赛俚曲”的记载。海门山歌是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区域性民歌类别,生动记录和见证着传统民俗和现代风尚,也成为彰显和引领江海文化品质内涵、时代风貌的重要使者之一。
而说到江海文化,就不得不提张謇。南通大学教授庄安正认为,张謇先生的一生都在弘扬江海文化,从父母的言传身教,到历任老师的教导,到同学好友的交流探讨,他的生命烙下了江海文化的深深印记。张謇自小才华横溢,见解独特,在他留下的大量诗文和资料中也可看出,他的一生都在弘扬江海文化。高中状元后,特别是兴办实业以来,张謇又在积极探索着江海文化的新韵。可以说,在江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张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存在,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