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四甲镇的老集镇有哪些?

海门 海门人 1298浏览

四甲镇: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余中场运盐新河经过疏浚,渐有居民傍河聚居。雍正年间(1723—1735),运盐新河四甲地段筑坝,称四甲坝。各地商人到此开店设铺,渐成集镇,四甲坝由此得名。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四甲坝改称四甲镇。1957—2008年,为四甲镇(乡、公社)机关驻地。1961—1987年为四甲区机关驻地。

通源镇:位于四甲镇区东南角。形成于宋至和年间(1054—1056)。集镇地处通盐发源地,遂名通源镇。清代为缉私盐隘口之一。东街有东岳庙、东渐书院,西街有西岳庙,中街有望江楼,南街有布庄数爿。乾隆年间(1736—1795),四甲坝开始兴盛,通源镇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融入四甲镇区。

四杨坝:位于今四杨村。清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与三兄张詧在四桥渡与唐家渡之间开河筑坝,设大咸官盐分栈,驻缉私营1个分队,缉拿私盐。后形成集镇,取名私盐坝。后因张謇在此栽插杨树4棵,遂更名为四杨坝。20世纪30至50年代,是县内主要物资中转、集散地之一。1970年6月,四甲套闸建成,四杨坝渐废。

八索镇:位于今八索村。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民国初年设绅董办事处、警察支局。战争年代有过多次战斗。60年代后,因区域经济发展演变废弃。

合兴镇:位于今合兴村。清乾隆元年(1736),如皋富商祝某向陈家仓(合兴村8组)租用土地合资兴办乾元吉油坊,后形成集镇。为纪念合资兴办油坊,取名合兴镇。60年代,油坊迁移,集镇渐废。

二桥镇:位于今二桥村。形成于1957年。因靠近运盐河第二座桥,取名二桥镇。1957年至2000年3月,该镇为国强镇(乡、公社)机关驻地。2008年,有商业街、学校、卫生院和工业集中区。

余中街:位于今余合村。形成于元末明初。因隶属余中场,得名余中街。明正德九年(1514)至嘉靖二十四年(1545),是县治所在地。50年代,交通条件改变,余中街废弃。

四甲镇境内还有头桥镇(位于头桥村)、仙人镇(位于四杨村)、二甲镇新市场、丁坎坎(丕岩村),均废。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四甲镇的老集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