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如东印象掘港八景寻踪

其他 海门人 2290浏览

作为如东人,掘港的八景应该了解

掘港旧有八景,亦称虫宾山八景:碧霞晚眺、范堤归牧、东林诗社、西寺晨钟、盐岭积雪、虫宾山晓日、管池泛月、南坎春潮。随着沧桑变化,如今除极少数尚有遗迹可觅外,大多已湮灭。根据史料记载及老人口述,现寻踪略记于此。

碧霞晚眺。碧霞山位于掘港镇区北,现为如东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古为潮墩,俗称土山。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守备王廷臣筑。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嘉兴人王懋芝在土山上兴建碧霞行宫,供奉碧霞元君,土山即易名为碧霞山。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僧人秀衢在山顶增建大殿。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至1861年) 主殿供有铁铸佛像一尊。民间传说,铁佛由水上漂来。僧人托言改称铁佛寺,山名依旧。碧霞山虽人工所为,但其长百丈、高十数丈,在无山可攀的掘港平原地区倒 也显得巍峨。当时的碧霞山,苍松翠柏,古榆垂柳,郁郁葱葱。山脚下,三面芦荡,随风起伏。前临三元池,池水碧澄,微波荡漾。晚眺碧霞山,只见山是黄的,庙 宇是黄的,秋天的芦荡是黄的,倒映于三元池的晚霞也是黄的,凝重的色彩铺染独特的风景,俯仰四顾,人皆怡然自乐。

范堤归牧。范公堤原身为捍海堰,俗称皇岸。唐大历年间黜陟使李承始建。宋开宝年间知泰州事王文佑增修。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范仲淹监西溪盐仓,与发运使张纶共商移堰,叠土加固,堰成400余里,可抗海潮袭击。百姓感其恩,称之为范公堤。该堤后屡圯屡建。明永乐年间再筑范公堤,绕掘港镇区东南北三面,长80余里。堤外东距大海仅数里。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曾两次修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利用范堤植树造林,以作教育经费。树长成后,范堤绿树成荫,远望宛如一道绿色长城。堤堰杂草丛生,为农家放牧牛羊之地。牧童骑牛,成群结队,晨起夕归,短笛横吹,清音悦耳,景色宜人。范堤归牧呈现一派田园风光,别有情趣。

东林诗社。东林禅院又名东观音堂,在掘港镇东街杨家田边北端。解放后曾一度为废品仓库,现作居民住宅区。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福建客商蔡三林捐资募建。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和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由该院僧人两次修建。庙宇规模有山门、中殿、大殿、厢房等。东林禅院名僧辈出,如云闲、文槐诸人,擅长书画,亦善诗文,能操琴、会鼓瑟。当地文人雅士时常在此集会,吟诗作对,故为东林诗社。

西寺晨钟。西寺即西方寺,在掘港镇西街,现为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原校址处。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僧人从善始建。初名西方庵,后易名为寺。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僧人鸣禅改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重修。主体建筑有金刚殿、大佛殿、后殿共三进,两侧有观音、迦蓝诸殿、敞厅、法堂等计百余间。寺中院内有紫竹林、放生池。该寺曾于公元1875年、1908年和1940年前后三次放戒,盛况空前,影响极大。寺内有大铜钟一口,清晨撞响,其音宏亮悠远,声盖全镇,并远播四乡,可与苏州寒山寺钟声相媲美。
盐岭积雪。掘港曾以市河为界,西为碧霞镇,东为盐垣镇。盐垣因盐包垣得名。旧时盐垣、盐灶较多,盐民普遍以露天晒盐获利。每逢数九寒冬,盐堆积雪。斯时,踏雪赏景,有身临雪山之感。

虫宾山晓日。虫宾山为掘港旧名。据《如皋县志》:载邑人黄端《虫宾山赋》云,虫宾山“一名虫车虫敖山,在场(指掘港场)西北之苴上,土人取虫车虫敖弃壳海滨,累积成山,高十余丈,上耸一峰,望之若浮峦孤屿出没于云涛中。”时人清晨登上其山,可览东方海上日出之壮观。其感受不亚于南下寅阳、北上泰山观日出。如今大海已退至掘港以东20公里以外,“今海潮荡徙,(徒)有其名耳”。

管池泛月。管池即三元池,又名土山池。位于碧霞山前,即今县委机关前。清康熙年间由邑人管兆宗浚,俗称管家池。池与客水相连,虽有大旱,亦不干涸。三元池水尤为清冽,月夜景色格外诱人。清乾隆乙巳年(公元1785年)庠生吴石林词道出三元池泛月之真趣:“酒盏诗瓢画舫,碧天皓月清池。十五双儇打桨,波心蹴碎琉璃。树里深深古寺,云边隐隐高峰。试向船头吹笛,一声惊起鱼龙。”掘港还有一处亦称管家池。该池在地藏桥附近,现中心市场西南边。该处三面环水,皆用石驳;一面有路,中有小亭,可供人小憩,亦可邀三五宾朋,相聚此亭,赏风鉴月,高谈阔论,饮酒取乐。

南坎春潮。此景在掘港南郊。明清时期掘港南边至曹埠、花子街一线范公堤外尚是大海(属三余海湾北岸)。越过掘港南郊堤坎,即可看到潮涨潮落。春暖花开时节,时人踏青远足至范公堤上,放眼气势磅礴的水涨春潮,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此景亦称“掘港春潮”。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如东印象掘港八景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