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掘港上真观

其他 海门人 1661浏览

掘港上真观属道教武当派,与如皋灵威观一脉相承。传说,隋朝末年,道教尊神八仙之一铁拐李化为跛脚道人,云游至掘港结庐修行。时人待跛脚道人羽化后在其结庐 处,即掘港镇原北与竖街交汇点一带,创建上真观。道教称修炼得道的人为上真,观名故为上真。唐代开国元勋尉迟恭率兵东征,在上真观设辕,祈求神明护佑。得 胜还朝后,请旨得唐太祖李渊御赐龙牌,上书“当今皇帝万万岁”,故又称皇宫。

清朝咸丰年间,上真观得以重修.主体建筑 有山门、真武殿、玉皇宫共三进。清朝光绪年间,掘港场主簿张梦熊与当地绅董筹款再次修葺。增建戏楼、仪门、过殿、厢房。后又在上真观东侧增建都天庙,与上 真观融为一体,形成依观傍庙的格局。因掘港地处扶海洲东端,既居长江为尾,又居黄海之头,平时多风多雨多海潮,故当地人供奉佑圣真君玄天上帝,俗称真武大 帝。真武大帝善斩蛟降龙,黑衣披发,手仗七星青锋剑,脚踏龟蛇二物,从者执黑旗,主治水,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每逢香期,香烟缭绕,极为旺盛,游 人香客络绎不绝.每年正月更是热闹非凡,上真观举行庙会,舞龙灯的、耍杂技的、跳财神的、拉洋片的、卖小吃的,汇集于此,观者如云。

抗 日战争期间,新四军三纵队陶勇司令、姬鹏飞政委等人曾在观内开办军政学校,培养多期抗日军政人员。光复后,保甲局、演讲所、宾山日报社均曾设置于此。解放 前,上真观饱经战争创伤,已是满目疮痍。解放后,上真观因各种原因被移作他用,神像全部被毁,道士纷纷还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活动陆续恢复。 如东先后批准成立道教协会和道教活动点。嗣后,县道教协会会长经纬多方筹资,精心规划,易地重建上真观。

新的上真观在 掘港镇外环路侧,为四合院型,前后相连,左右衔接,上下贯通,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原上真观。青砖、小瓦、粉墙,飞檐、翘角、圆柱,斗拱、挂络、彬彬纹,全部 仿明清园林式建筑,具有民族风格。既小巧玲珑,又十分壮观。前有山门,为道教护法神王灵官殿。东为东华门,上有钟楼;西为西华坤,上有鼓楼;“青牛西去, 紫气东来”、“道贯乾坤、德育天地”两联分嵌两门。中为正门,悬一汉白玉石扁额“上真观”,白底黑字,为原上真观数百年之旧物。上有戏楼,名日“熙熙攘攘 来、春春秋秋去”之意。后有真武殿,沿袭旧观体制,仍供奉真武大帝。两侧为配殿,分别供奉圆通自在天尊(即佛教观世音)、天后娘娘(即南方妈祖)、太乙天 尊、文昌帝君、吕祖(即吕洞宾,八仙之一)、财神、都天、城隍、土地诸菩萨。配殿二楼朝南山墙刻有道教太上老君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另有厢房多间,为 道士住房或用作经堂。上真观将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实施二、三期工程。山门前交建石质版楼,正反两面拟题扁额:“碧霞仙境”“众妙之门”。真武殿 后将建玉 皇宝殿斗坛(重阳拜斗所用)、大罗阁(相当于佛教藏经楼)三进。两侧继续向后延伸,仍为四合院式,由四个四合院组合成一个建筑群体。并建有后花园,拟建石 舫、假山、花厅、放生池、九曲桥、湖心亭等。

“翠柏苍松法化雨,青砖灰瓦道生风”,“已邀吕祖居三进,再给李仙降九重”。再过数年,掘港上真观一定做到“江尾海头聚紫气”,造就“天人合一自然功”的境地。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掘港上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