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成陆过程演变,超级详细!

海门 海门人 4692浏览

原文《江海平原成陆史》

作者:黄志良  来自南通日报

据华东师范大学陈吉余院士、恽才兴教授等在《两千年前长江河口发育的模式》等文介绍,两千年前长江口北岸的岸线约在如皋白蒲到小洋口一线。南岸在常熟徐六泾经上海市嘉兴南到奉贤县柘林,河口宽180公里,湾顶在扬中至江阴之间。

根据1974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利用地图上标明的经纬度,以每度划为12个方格,量算出分秒后转绘到现在的1:50000的地图上。从中可以看到: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地图表明,胡逗洲西起虹桥街道,向东南到竹行街道,折向东北,经海门市浒通河和海门河相交处向东北到余东镇西、正余镇西、通州区三余镇海丰村北向西南到大乐村,又转向西北到十总镇迎阳村已同大陆涨接。东布州从悦来镇的锡祥村起,向东南到启东市王鲍镇庙桥村,东海镇武东村转向东北到合丰渔场,然后转向西北,大多在海滩上,长约42公里,到海门市东灶港东新围滩地的东北角,然后转向西南,经包场镇宏升村,接到锡祥村。两沙之间最窄地段相隔约7公里(见图1)。后周显德五年(958)设通州、海门县。

北宋初年,海门境内仍为沙洲,与大陆合并的时间,约在海门知县沈起修筑东社至吕四的沈公堤之前(1054~1056)。

据北宋政和元年(1111)的地图表明:长江口的岸线自狼山向东南,经通州区张芝山镇区南侧,川姜镇川港村,通海河和十一号横河相交处,海门市政府北侧,青龙河与沿江公路相交处,然后转向东北,经汤家镇、悦来镇汉兴村,又折向东南,经启东市王鲍镇区和南阳镇区南侧,到合丰村折向东北到近海镇临海村(G328沿海公路西侧),然后折向西北到吕四港镇的石堤村、吕四港镇区到海门境内,大致沿新东河南侧到通州区二甲镇北潭村,然后转向西北到十总镇的岸西村(见图2)。属淮南东路的通州,辖海门县。

海门曾为下辖120里的壮县(区划名称,1里为110户)。县城在今启东市南阳镇东北约5公里的耕南村,与《江苏省志·地理志》叙述的海门县“治所在今启东县东北角南阳村附近”相符。

元至顺元年(1330)的地图表明:长江口的岸线自狼山向东南,经通州区张芝山镇、川港村,海门市天补镇、s336北绕城公路与圩角河交界处、三厂镇耀忠村、汤家镇、临江镇阳应村,启东市新港镇北侧,汇龙镇正诗村,转向东北,经南阳镇、到近海镇公益村,转向西北到吕四港镇秦潭村,吕四镇区北侧,沿海门市运北河两侧,到通州区东社镇北侧,然后转向西北到十总镇唐洪村(见图3)。属河南行省的扬州路,下辖的通州,通州辖静海、海门两县。

在元顺帝中(1341~1367),长江河口区入海主流逐渐偏北,使南通城郊的狼、剑、军等五山离陆地而居长江之中,入海主流开始从南支转向北支。同时受海潮侵袭江岸,狼山以东沿江土地逐步坍入江中。江岸线从原来大安镇一线坍至礼安乡(今江家镇~下三和镇)南一线。至正年间(1341~1368),县城被海水冲塌严重,海门县并为13里,一迁县沿至通州城东约60公里的礼安乡。约今下三和镇附近。元末,海门县坍得仅剩东部吕四场,西部智正都,嘉会都地。县城毁于兵燹。明洪武元年至25年(1368~1392),知县徐伯善重建。

既而坍逼不已,明正德九年(1514),巡按御史江良贵,知州高鹏,海门知县王宣二迁于西三十里余中场地界,百务草创,编里37,约今四甲镇西北。末几,风潮倾圮。知县裴绍宗(1518~1520),王俊(1521~1526)及县丞张瑞继修葺,规制略备。

尔后,飓涛溺民,土日蹙,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门知县汪有执请捐县为14里。三迁县治于在金沙场南,约今袁灶镇海坝桥以西。这时的海门,只是1个寄居州境的侨县而已。

据明万历十年(1582)的地图表明:长江口的岸线自狼山向东南到通州区小海镇南侧,然后转向东北到袁灶镇,沿老通吕公路南侧到海门市余东镇五里墩,转向东南到悦来镇永康村,然后转向东北到启东市吕四港镇的海晏村,沿新岸河北侧到海门市与通州区交界的龙游沟(四甲镇联义村),转向西北,到东社镇兴隆灶村(见图4)。954、1111、1330、1582年海门县位置变迁(见图5)。

清康熙十一年(1672),县城被潮水冲坏,吕四场改属通州,废县为乡,称静海乡,并入通州,四迁永安镇。至康熙五十八年(1719),永安镇又复圮于海,择置徐涧渡田迁居,聚处为兴仁镇。

上述的成果表明:1111年的海岸线在位于1054至1056年所筑的沈公堤北侧;1582年的海岸线在1587年所筑的姜公堤北侧,江岸线在吕通公路(五里墩以西)南侧,符合1916年测绘的1:50000地图标注的沈公堤、姜公堤、吕通公路的位置,说明这些历史地图符合实际情况。

18世纪初,长江口主流又从南支入海后,海门旧域沙洲淤涨迅速。海门旧域淤涨成陆过程中,通州、崇明两地移民前来围垦,经常发生争吵纠纷,江苏巡抚明德于乾隆三十三年( 1768)部议,拨通州川港西沙、大兴沙、安庆沙、南安沙、小浅沙、裙带沙、玉心沙、玉带沙、通兴沙、西天补沙、东天补沙、柴宝东洪沙、万盛沙、大小年沙、三角沙、丁角沙、藤盘沙、吕寿沙、日照沙等19个,崇明的大洪沙、复兴沙、日盛沙、五桂沙、太平沙、富民沙、半洋沙、永阜沙、大安沙、戏台沙、小安沙等11个和新涨出的天南沙、满洋沙、裙带余沙、天余沙、吕复沙、民灶沙、新小沙、利民沙、小安戏台接涨沙、永兴外沙等10个,建置海门厅,厅治寄寓通州境内,归省直辖。乾隆三十九年(1774) ,在裙带沙高处茅家镇(今海门镇)建厅署

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又涨出汤家沙、北安沙、龙腹沙、裙玉沙、永盛沙、东小沙、小荫沙、小塘沙、鲈鱼沙、馒头沙、新涨沙11个,海门厅总辖51个沙洲,这些沙最初为独立的沙洲,相互并不连接。由于长江主泓的摆动,仍时有坍塌,大兴、大安、小安等7个沙坍于江中。各沙洲通过自然淤积和人类活动影响逐渐连成一片,形成现在的江海平原。

1928年,崇明外沙与崇明分治,建置启东县。

1949年1月,南通全境解放,奉苏皖边区第九行政专员公署指示,南通、海门、启东三县调整行政区划,将南通县东部的今四甲、正余、余东、包场镇(黄家港以东,北海洪河以北)的3.40万公顷划入海门县,今吕四镇15370公顷划给启东县。海门县西南部的川港西沙、小浅沙、南安沙、汤家沙、北安沙、龙腹沙、安庆沙西部等3444.4公顷划归南通县,现为通州区的张芝山镇天星、八字桥、南兴村;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竹行街道大安村、苏通科技产业园。海门县东部的小安沙、大安沙等面积2.21万公顷划给启东县。1954年6月,又将王鲍区面积1.72万公顷划给启东县。1955年5月,再将通兴农场43公顷划给启东县,原为吕寿沙、吕复沙、满洋沙、小荫沙、小塘沙、鲈鱼沙、馒头沙、日照沙、新涨沙等,现为启东市合作镇、海复镇、近海镇、南阳镇及王鲍镇、汇龙镇部分村。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成陆过程演变,超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