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的第一天,带着游游到学校看课本剧。游游说,怎么都是我看过的节目啊。
哈哈。谁让你是艺术节铁粉,每年的演出都不错过呢。
在她看来,是相同的节目;在我看来,只能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了。
记得刚举行课本剧比赛的那年,应该是2014年吧,我和老缪老师两个班合演《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我为剧本辗转反侧,半夜来了灵感在被窝里改稿,呵呵,那样的热情应该是照亮那个冬天的一把火吧!难忘的记忆。每到大课间我就泡一杯热茶到冰窖般寒冷的辅导教室去指导几个孩子表演,茶只是为了暖手。说是指导表演其实帮不上什么忙,因为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特长,能做的只不过是掐掐时间,控制在八分钟以内就好。也没去录音,怕麻烦,一切从简。不过道具还是准备了,到网上订购了两件表演服,还有三顶假发。
本来只想拿三等奖的,没想到得了个二等奖,这简直就是意外的惊喜了,所以很开心。
到第二年,合作的是另一位老缪老师,这次就更轻松了,因为有现成的剧本、道具,只需挑演员背台词找感觉就好了。印象中演主角的两个女孩大冬天的连彩排也要脱了毛衣穿演出服,真担心她们感冒啊。毕竟那时候海韵馆还没装空调,冷得要命。然而孩子们的热情熊熊燃烧,怎会惧怕冬日的低温?
也没期待拿二等奖,结果却拿了一等奖,又是意外的惊喜啊。孩子们特别高兴,而且意犹未尽,在后来的文艺汇演上,又自编自演《甄嬛传》才尽了兴。
再后来,离开三尺讲台,就不再近距离接触课本剧了。
今天没有看到《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有点小失落。多好的剧目啊,怎么就没人选呢。茶馆,雷雨,都是经典,但都是较长的篇幅,限于课本剧规定的时间,比较难于发挥好。今天的《雨花台》片段很是惊艳,感染力很强。除去最后的独白有点让人出戏。《药》特别富有创新意识,改编得很好,很有现实意义。还有每次都能看到特别会演戏的小戏精们,比如繁漪,虽然胖了一点,踩高跟鞋也踩得不熟练,却很有繁漪的气质。华老栓和华大妈把愚昧而又善良的中年夫妇演得也是惟妙惟肖。夏医生清瘦的身影往那里一站就有种我见犹怜之感。
作者 绝对或者零
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作者公众号 绝对或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