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名胜古迹

海门 海门人 1552浏览

东岳庙

位于余东镇东市,始建于明代后期,原系吴氏祠堂。明末清初,江水逼近余东城南,当地人将江流漂来的一根川木雕刻成高约2.5米的东岳菩萨,供奉于正殿,吴氏祠堂遂演变为东岳庙。东岳庙存正殿与后殿,原有的山门及东南侧殿巳被拆除。正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4根金柱下安素覆盆式柱础。后殿为硬山建筑,明间为九架抬梁式,梢间为穿斗式梁架,月梁扁作,雕刻线条简洁流畅。东岳庙旧时香火很盛,曾有“小狼山”之称。抗日战争爆发后,渐趋冷落。建国后,曾改作粮站、工厂。1987年初,动工修复。1988年春节,正式开放。

涸甦堂牌坊

位于海门镇西郊。涸甦堂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15),由陈朝玉之子陈浩等捐建,收养孤寡老人,是南通地区最早的慈善机构。今存节孝坊。立于清嘉庆七年(1802),为表彰刘陈氏而建。节孝坊两侧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寸铁心不比海枯石烂,千秋霜节长同风白月清”,横幅为“皇清旌表太学生刘铭妻陈氏节孝之门”,横额上有“千秋一范”、“明伦赞化”字样,坊上刻有龙凤如意图案,上有“圣旨”石匾。该牌坊是县境现存唯一完整的牌坊 。

徽州会馆厅堂

位于海门镇街北路西首。主体建筑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徽州人汪英等捐建。厅堂系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七檀硬山建筑,前附卷棚式通廊,柱头上置讹角头,月梁扁作,四抹头格子长窗,板门。厅堂的月梁、斗拱、雀替等构件及山花处通体都是花卉、动物图案的浮雕和透雕,图案有牡丹、莲花、孔雀等。雀替制成如意头,丁头拱与月梁两端刻成像头形和龙首形。沿墙壁四周下方刻有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壁雕画18幅,每幅长约1米,宽0.6米。

三厂钟楼

即大生三厂钟楼,宣统二年(1910)初建时为厂门,今仍保留初建时风貌。钟楼为城堡式建筑,共四层,上部按大钟,楼高25.10米。

张公故里祠堂旧址

位于常乐镇东市,原为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关帝庙。民国26年(1937)8月,张謇逝世10周年,故里群众将关帝庙改成张公祠,用于陈列张謇遗物。今存有《张公故里祠堂记》碑一方及古银杏树等。石碑高2.10米,宽1米,刻有文字1280个,由著名爱国人士韩国钧等40多人发起而立,刘伟撰文,黄祖谦书写。古银杏树与关帝庙同龄,约200余年历史,是县境现存唯一的古银杏树。60年代张公祠被毁。1986年6月,县政府拨款在旧址新建张謇史料陈列室,1987年8月落成开放,为仿清代单檐歇山顶建筑。陈列室东南侧为张公故里祠堂碑亭,旁有假山、池塘。

张謇宅园旧址

位于常乐镇西,今县颐生酒厂内。现存二层木楼一幢,为颐生酒厂办公室。木楼前约30米处为张謇出生旧居,60年代被拆除。宅园早年由张謇与其兄张詧合居。光绪二十九年(1903),张謇于老宅西建造新宅名扶海宅,老宅即由张詧居住。现存木楼为张詧建造。

天主教耶稣圣心堂

位于海门镇复兴街93号,始建于咸丰四年(1854),光绪九年(1883)重建,民国20年扩建。为坐西朝东的中式九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关闭,由县人民医院使用。1980年归还教堂,1981年4月19日重新开放。

民族英烈墓

位于余东镇烈士陵园内。民国30年(1941),为纪念抗日殉国的新四军49名英烈,将余东镇城隍庙碑改作墓碑,名民族英烈墓,墓碑立于东侧。1966年,墓地西迁,改称革命烈士墓。1986年,墓地迁回城隍庙内,恢复原名,并新建纪念碑,高13.50米。新墓地面积2.2亩。

海门县烈士陵园

位于海门镇建国街西首,1952年开辟,占地2.4亩,主体建筑为烈士馆。园址原系清代海门厅署遗址,其清代建筑群毁于日军战火。园内北部的狮子山堆砌于清乾隆年间,历来为海门一大胜迹。

清代海关旧址

清代江海关的分关之一,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海门镇复兴街南端。今存两埭七架抬梁式砖木结构平房,临街墙两方石碑,分别立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和清同治五年(1866),刻有海关征收过境货物税款和严禁侵吞国家课税的条文。

王个簃故居

位于三星乡镇北村,今启之小学校址。现存后棣5间旧屋,原貌未变,西首一间为王个簃出生地。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