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海门人博客,收集整理关于海门的文章,自己记录海门生活点滴!欢迎海门老乡来加微信号!加入我们的海门微信群!

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2005-2020)

海门 海门人 8937浏览

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城市性质:
长江三角洲北翼新兴工贸城市,现代化的滨江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至2010年):30万人;远期(至2020年):43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至2010年):33.24km2;远期(至2020年):50.66km2。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海门镇、三厂镇、三和镇、临江镇、江心沙农场及棉花原种场等6个行政单元的全部行政范围以及天补镇宁启高速以南部分的行政范围,总面积377.16km2,其中陆域面积约306km2。
规划用地范围:城区东至瑞江路、民生路、镇东路,西至富江路及以西300m、长安路以西185m、海门市西界,南抵长江,北到大通路以西一线、沿江一级公路、宁启高速公路、北环路、海门河,总面积为130.29km2。
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城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包括主城区(东片区、西片区、青龙化工园)、滨江新区及长江水厂、城兴变及传染病院、通沪铁路站场等建设用地,规划总面积为50.66平方公里。
(1)主城区
东片区:南到通秀路,北至镇北路,东到镇东路,西至湛江路所围合的范围。
西片区:南到南环路、朝霞路、市场用地南,北至海门河、北环路、公交保养场北、海门站南,东到湘江路东290m、民生路、嘉陵江路、西至日新路、江海路、岷江路、富江路及以西300m所围合的范围。
青龙化工园:东南至长江,西北至青龙河所围合的范围内。
(2)滨江新区
南到长江、圩角河,北至大通路,东到恒山路,西至长安路所围合的范围。
城市发展目标:将海门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现代开放的滨江宜居城市。
城市结构形态:城区逐步形成“一主一次”(主城区、滨江新区)组团式城市结构形态。
规划确定2个组团功能定位为:
1、主城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贸物流中心,科研创新研发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滨江新区: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发展电力、新材料等大用水量、大运输量的工业和商贸流通、休闲等服务业。
2个组团间应严格控制一定的生态间隔,避免无序延绵。
城区各类建设用地规划:
1.居住用地:
规 划居住用地1582.55hm2,占建设用地的31.24%,人均居住用地36.80m2。规划布局:规划确定10个居住区,其中主城区9个,滨江新区1 个。主城区划分9个居住区,其中圩角河以西2个,海门河以北1个,南环路南1个、以长江中路、秀山路为界分为4个,三厂1个。滨江新区居住区集中在浒通河 以东、圩角河路以北。
2.公共设施用地
规划指标规划公共设施用地635.34hm2,占建设用地的12.54%,人均用地14.78m2。
规划布局公共设施按照市级中心、居住区级中心二级布置。在解放路、静海路沿线地区及南海路、长江路、朝霞路、静海路的范围内布置市级中心;结合居住区设置8个居住区级中心。
行政办公用地:行政办公用地70.33hm2,占建设用地的1.39%,人均用地1.64m2。
市级行政中心在南环路、长江南路、海安路、静海路的范围内之间。行政中心南部规划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形成以海门公园为中心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公共建筑群。
原市政府用地改建为文化娱乐设施用地,规划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业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340.03hm2,占建设用地的6.71%,人均用地7.91m2。
规 划主城区商业金融业用地主要形成“口+多点”的布局。“口”字一横即沿解放路两侧的商业,是城市的传统商业带;另一横为南海路,是城市商务中心“口”字一 纵即沿静海路形成新的城市商业带,另一纵以长江路为中心的城市商业带;“多点”即结合现状及居住区布局商业金融服务设施以及部分市场用地。
滨江新区商业用地主要为吉斯达国际商务港。
各居住区内配置相应的居住区级商业服务中心。
文化娱乐用地:文化娱乐用地45.45hm2,占建设用地的0.90%,人均用地1.06m2。
文化娱乐用地主要沿解放路和长江路布局,分别呈带状和点状分布。规划在海门公园两侧及南部设置市级文化娱乐设施。
结合各居住区布置居住区级文化中心。
体育用地:体育设施用地56.78hm2,占建设用地的1.12%,人均用地1.32m2。
市级体育中心位于广场路、长江南路、朝霞路、静海路之间。居住区级体育用地结合居住区的布局及其服务半径合理分布。
医疗卫生用地:医疗卫生用地32.04 hm2,占建设用地的0.63%,人均用地0.75hm2。
规划保留并扩大人民医院;在南海路与长江中路交叉口的东南角规划1所综合医院。
结合每个居住区设置医疗卫生设施。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88.79hm2,占建设用地的1.75%,人均用地2.06m2。
保留原海门电大、建筑职校,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可适当扩大。
在富江路以东、新海路以北、岷江路以西、海门河以南及南环路以北、珠江南路以东、南海路以南、瑞江南路以西的范围内规划为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以教育、研发为主,用地面积约65.02hm2。

3.工业用地
用地指标:规划工业用地1306.77hm2,占建设用地的25.8%,人均工业用地30.39m2
用地布局:规划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分6片布置,其中主城区5片,滨江新区1片。
1、城东工业区:位于民生河以东的地区,工业用地面积283.24hm2。该区处在青龙互通的西北部,主要发展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不得发展化工等污染企业。
2、东北工业区:位于海门河以北、嘉陵江路以东地区,用地面积103.12hm2。保留现状北海路两侧工业,并适当发展,主要发展轻纺服装业、精密机械等工业。
3、西北工业区:位于海门河以北、日新河以西地区,用地面积89.28hm2。主要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化工、新型材料等工业。现状海门镇工业园搬入该工业区发展。
4、三厂工业区:位于望江路以东地区,用地面积103.13hm2。改造现状企业,积极发展家用电器、轻纺服装业等工业。
5、青龙化工园区:保留现状,规划工业用地面积75.16hm2。工业污水一律进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严禁直接向长江排放。
6、滨江工业区:位于滨江新区浒通河以西地区,用地面积652.87hm2。该区适合发展大用水量、大运输量的工业。

  1. 用地调整

对于旧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实现“退二进三”的方针,进行土地置换。污染较重的企业限期搬迁;污染较轻企业就地改造,控制发展;解放路南、民生河西工业用地从长远角度宜调整为居住等用地;解放路与海门河之间的工业用地规划宜调整为居住用地。
主城区南部、崇海通道以西的长江沿岸化工区不再保留,青龙化工园区保留。
4.仓储用地

  1. 用地指标:规划仓储用地118.95hm2,占建设用地的2.35%,人均仓储用地2.77m2。

用地布局:规划5片集中的仓储用地:在西北工业区内,仓储用地布置在江海路西侧、海门河北岸;在城东工业区内,仓储用地布置在南环路东段北侧,即青 龙互通的出口处;在滨江工业区内,仓储用地布置在吉斯达国际商务港北侧以及长安路以东、兴港路以北地块;保留圩角河与浒通河交汇处东南角的海门市国家粮食 储备库。
新建的仓储用地均应兼顾物流功能。

 

海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海门市市域功能定位:
长江三角洲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苏中、苏北接轨上海与苏南的前沿阵地,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滨江沿海的现代化生态宜居之地,全国家纺绣品名城。
海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战略方针
紧 紧围绕“三先”(全面领先苏中、抢先跨过长江、率先实现小康)的目标,按照“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面向世界,依托江海,融入上海, 大力实施“工业化、国际化、城市化”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高起点上持续跨越发展,努力把海门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生 活富裕、和谐稳定的苏中第一强市,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2、战略重点
(1)积极接轨上海与苏南
紧紧抓住毗邻上海与苏南的区位优势,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立体型在产业、信息、金融、技术等方面与上海、苏南接轨。
(2)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调优农业生产结构与品种结构,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和休闲农业,把海门建设成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
第二产业:承接上海与苏南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外向带动性强的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第三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3)发展外向型经济
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快建立相应的经济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外资的载体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形成新的外贸主体格局;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外经合作水平。
(4)加快城市化进程
强化海门城市的地位和辐射带动功能,扩大发展空间。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调整就业、财税、土地等政策,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和部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重点地培育重点中心镇,构筑合理的市域城镇体系发展框架。
(5)实现可持续发展
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开发绿色食品;保护自然资源,建立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维护生态平衡;加强对沿江、沿海生态敏感区的保护和治理,建设绿色江岸和海岸。
(6)贯彻科教兴市方针
强化科技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多方位地发展全民教育;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
海门市城市化发展战略:
大力强化城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扶持重点中心镇,促进区域城市化;全面提高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海门市城市化水平:
1、近期(至2010年):55%。
2、远期(至2020年):65%。
海门市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至2020年,海门市域总人口1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3.5万人,海门市市域城镇空间形成“一主、两副、一带”的空间发展格局。
1、“一主”即海门城区,包括主城区和滨江新区。主城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和商贸物流中心,主要承担全市的创新、服务和管理功能;滨江新区主要大用水量、大运输量的工业及商贸物流、休闲等服务业。
2、“两副”即重点中心镇三星镇和包场镇。
三星镇做大做强家纺产业,逐步形成纺织、印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链,拓展研发、信息、商贸及物流功能,发展为国际性的家纺绣品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
包场镇应发挥其在海门市域北部中心城镇的职能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以机械电子、汽车配件、新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发展成为海门市域北部和通吕沿线的重要产业发展区和具有综合职能的中心城镇。
3、“一带”即沿江城镇发展带。海门城区、三星镇、常乐镇、悦来镇和临江镇以纺织、机电、化工、医药等产业为支撑,形成西接南通、东连启东的长江北岸沿江城镇发展带。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2020年海门市域形成3个层次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表3):拥有1个城区、2个重点中心镇和7个一般镇。

海门生活资讯将收集整理最新海门城市规划的更新情况,应该已经出现了新版规划,应该到2030年了吧。

转载请注明:海门人博客 » 海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2005-2020)